永樂十二年的春末夏初,江南的煙雨仿佛用最細膩的筆墨,將天地暈染成一幅流動的青綠山水長卷。與以往旌旗招展、儀仗煌煌的北巡或西征不同,這一次,永樂皇帝朱棣的船隊輕簡得幾乎不像天家氣派。數艘不起眼的官船,沿著京杭大運河悄然而下,目的地是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腹地。
船頭,朱棣並未身著龍袍,而是一襲玄青色常服,負手而立。多年的戎馬生涯和帝王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此刻,望著兩岸滑過的、被雨水洗刷得翠綠欲滴的稻田、桑林和星羅棋布的村莊,他的眼神中難得地流露出一絲平和與欣賞。皇後徐妙雲陪在一旁,儀態依舊端莊溫婉,眼角眉梢卻也比在深宮時多了幾分舒展的笑意。更活潑的是小妹徐妙錦,她幾乎是趴在船舷上,指著掠過水麵的白鷺、岸邊浣衣的少女、遠處黛色山巒間若隱若現的寶塔,不時發出輕聲的驚歎。
“陛下此次輕車簡從,倒是真能瞧見些民間煙火氣了。”徐妙雲輕聲說道,遞上一杯剛沏好的碧螺春。茶香清冽,與濕潤的水汽混合在一起,沁人心脾。
朱棣接過茶盞,呷了一口,目光依舊深遠:“是啊,深居九重,聽的皆是百官奏報,看的皆是文字圖冊,終究是隔了一層。唯有這般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才知這江山社稷,究竟是何種模樣,百姓們,過的又是什麼樣的日子。”
船行數日,抵達蘇州。棄舟登岸,一行人更是如同尋常的富家翁攜眷出遊,隻帶了少數精乾的侍衛化作家丁隨從。他們漫步於拙政園中,但見亭台水榭,曲徑通幽,一草一木皆見匠心。朱棣並非一味讚賞,反而對徐妙雲姐妹道:“此園精巧,足見蘇杭物力之豐,人心之巧。然過於追求奇巧,則失卻了天然之趣與雄渾之氣。治國亦然,不可一味追求繁文縟節,失了根本。”
登臨虎丘塔,遠眺太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朱棣胸中頓生豪情,對左右道:“昔年夫差在此稱霸,終因驕奢而亡。可見山水之險,不足為憑,唯有民心所向,方是江山永固之基。”
在杭州,他們流連於西子湖畔。細雨霏霏中,蘇堤春曉,楊柳依依,斷橋殘雪雖已無雪,卻彆有一番朦朧韻味。徐妙錦童心未泯,非要嘗嘗街邊的定勝糕、吳山酥油餅,朱棣也笑著應允,甚至自己也嘗了一塊,點頭稱許。他們聽當地老者講述白蛇傳的傳說,看畫舫在湖心穿梭,絲竹之聲隱隱傳來,一派太平盛世的閒適景象。
然而,帝國的政務並未因皇帝的短暫離開而停滯。每隔幾日,便有信使從北平或各地,將重要的奏報密封好,送至朱棣暫住的驛館或行在。
這一日,在西湖邊一處清幽的彆院書房內,窗外細雨敲打著芭蕉,室內檀香靜謐。朱棣拆閱著最新送來的幾份公文。其中有關於遼東屯田進展喜人的,有西域都護府報告商路稅收首次盈餘的,也有貴州新設府縣請求增派官吏的。
朱棣提起朱筆,在這些奏報上一一批複,無非是“知道了,依議行”、“辦得好,著吏部議功”等肯定嘉勉之語。他的批複簡潔有力,顯示出對太子朱高熾監國理政的充分信任,也表明帝國機器正在既定的軌道上平穩運行。
但當他看到一份由吏部和國子監聯合呈遞的、關於新科進士及國子監優秀監生任職安排的奏疏時,他的筆尖停了下來。奏疏中,大多數人的理想去向是六部觀政、或富庶的江南、中原州縣為佐貳官,視為“清華之選”。
朱棣凝視著那份長長的名單和擬任官職,眉頭微微蹙起,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徐妙雲端著一碗蓮子羹進來,見他沉思,便輕聲問道:“陛下,可是政務有何難決之處?”
朱棣將奏疏推到她麵前,沉聲道:“妙雲,你看這些士子,寒窗十年,金榜題名,個個都想留在繁華之地,靠近權力中樞,此乃人之常情。但長此以往,他們如何能知民間疾苦?如何能懂邊疆之重要?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將來如何能成為棟梁之材?”
徐妙雲細細看了,點頭道:“陛下所慮極是。錦繡文章,終究需在實事上磨練,方能知行合一。”
“不錯!”朱棣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煙雨迷蒙的西湖,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力,“朕這些年來,北征蒙古,南撫交趾,東北設省,西域建府,貴州改流……打下這偌大的疆土,不是為了地圖上好看!是為了讓我大明子民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是為了讓華夏文明播撒四方!”
他轉過身,目光銳利:“然而,若隻有軍隊征服,沒有文官治理,沒有郡縣體係深入鄉裡,那麼這些新辟之地,遲早還會得而複失!堡壘可以駐軍,集市可以通商,但若不能將王化、律法、教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鄉鎮村社,則統治永遠浮於表麵!”
他回到書案前,重新提起朱筆,在那份任職奏疏上,開始寫下他的旨意,語氣斬釘截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傳朕的旨意給吏部、國子監:今後新晉進士、監生,除特殊才學者,一律不得直接留任京畿或富庶州縣!需優先選派至新辟之疆土、改土歸流之省份任職!遼東、漠南、西域、貴州、乃至未來可能新設之省份,當為鍛煉人才之首選!”
他的筆鋒有力,字字千鈞:
“告訴他們,不要隻盯著蘇杭的繁華!朕要他們去邊塞,體會風沙之苦!去苗疆,了解族群之情!去遼東,感受開拓之艱!務必要把鄉鎮這一級的基礎衙門給朕實實在在地建立起來!稅賦如何征收?戶籍如何管理?訟獄如何審理?學堂如何興辦?道路如何修繕?這些最基層、最繁瑣的事務,才是真正考驗能力、磨礪心性的地方!”
“唯有在艱苦處、在複雜處,方能識彆真才!在此等地方做出政績者,方是朕需要的大才,將來方可大用!吏部考功,當以此為首要標準!”
寫罷,他放下朱筆,長長舒了一口氣,仿佛完成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他看向徐妙雲,眼神恢複了之前的平和,甚至帶上一絲感慨:“妙雲,你看這蘇杭山水,固然溫婉秀麗,滋養文采。但我大明江山,更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林海雪原,十萬大山!未來的宰相肱骨,不應隻生於溫柔富貴之鄉,更應出自那些櫛風沐雨、為國拓土安邊的艱苦之地!”
徐妙雲深深點頭,她明白,丈夫這番看似不近人情的決定,實則蘊含著對帝國未來的深遠考量,是對“改土歸流”國策最堅實的支撐——人才的支撐。
旨意很快被密封,由快馬加鞭送往北平。窗外,西湖的雨依舊淅淅瀝瀝,溫婉如歌。而朱棣的這道旨意,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必將在大明官場,尤其是那些憧憬著錦繡前程的年輕士子心中,激起巨大的漣漪。帝國的治理根基,將隨著這批新鮮血液注入邊疆和基層,而變得更加深厚、牢固。南巡的閒暇之餘,一代帝王已然為江山的百年大計,定下了新的基調。
喜歡永樂大帝請大家收藏:()永樂大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