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三年的初春,北平城外的燕京大學堂,迎來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典禮。往年的這個時節,若有盛會,必是永樂皇帝朱棣親臨,以赫赫武勳和帝王之威訓勉學子。但今年,站在寬闊講壇之上的,是監國太子朱高熾。他略顯肥胖的身軀裹在莊重的明黃色太子常服中,麵容溫和卻目光湛然,掃視著台下數百名新入學的年輕麵孔。這些學子,是通過了新式考核選拔而來的佼佼者,他們眼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也有一絲對這位以仁厚聞名的太子的好奇。
春風拂過廣場,吹動旌旗,也帶來了朱高熾沉穩而清晰的聲音,通過特製的鐵皮喇叭,傳遍全場:
“諸位學子!今日爾等入此燕京大學堂,非僅為習聖賢之書,求科舉之功名。爾等踏入的,乃是我大明帝國求新求強之搖籃,是陛下與朝廷寄予厚望之所在!”
開場白便定下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基調。學子們屏息凝神。
“往昔,世人皆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的何書?多是經史子集,道德文章。此乃立身之本,治國之基,不可或缺!然——”朱高熾話鋒一轉,聲音提高了幾分,“當今天下,已非閉門讀經即可長治久安之世!陛下北驅蒙元,南定交趾,東撫朝鮮,西通西域,拓土萬裡,非僅仗弓馬之利,更賴甲兵之堅,舟車之便,糧秣之足!”
他向前邁了一步,語氣變得無比鄭重:“何以甲兵堅?靠的是軍工坊裡匠人的奇思妙想,是冶鐵鍛鋼之術的不斷精進!何以舟車便?靠的是算學格物之推演,是江河海洋地理之測繪!何以糧秣足?靠的是農部推廣新式農具、選育良種、興修水利!凡此種種,皆可歸於四字——科技之力!”
“科技,方為第一生產力!”朱高熾斬釘截鐵地拋出了這個震撼人心的論斷,“它能讓我大明士卒以一當十,能讓我大明商船跨海逐利,能讓我大明百姓倉廩充實!爾等在此學堂,不僅要通經史,明義理,更要格物致知,研學算學、格物、化學、農學、工學!陛下有言,未來戰場之勝負,國家之強弱,大半係於科技之高低!大明需要的不再是隻會空談的酸儒,而是能造出永樂神槍、能算出天體運行、能培育高產稻穀、能設計堅固堡壘的實乾之才!”
台下鴉雀無聲,隨即爆發出熱烈的議論聲。這番言論,對於浸淫傳統儒學已久的年輕心靈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但也點燃了他們心中一團新的火焰。
朱高熾抬手示意安靜,繼續說道:“然,學問並非閉門造車。讀萬卷書,須行萬裡路。知民間疾苦,方能解民生之多艱;經邊塞風霜,方能懂守土之不易!”
他宣布了一項更令人震驚的決定:“因此,朝廷決議,自本屆始,所有經由新學考核、殿試錄用之士子,無論成績優劣,出身高低,首任官職,一律派往遼東、漠南、西域、貴州等新辟之地或改土歸流之省份,任期五年!”
此言一出,台下更是嘩然。去那些苦寒邊陲、煙瘴之地五年?這對於許多期望留在京畿或江南繁華之地的學子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
朱高熾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裡,聲音沉靜卻充滿力量:“覺得苦?覺得遠?朕告訴你們,這五年,非是流放,乃是鍍金!乃是鑄魂!陛下與朕,就是要讓你們去最基層的鄉鎮,去親手建立衙署,去安撫歸化之民,去推廣農桑工技,去處理最瑣碎也最真實的政務!唯有在那裡,你們才能真正理解何為治國平天下!未來大明的各封疆大吏,各部尚書,乃至……”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擲地有聲地宣布:“乃至依據《大明帝國憲法》所定,自朕之後,不再由皇室成員出任,而需從能吏乾員中選拔產生的——內閣總理大臣!皆將出自你們這些經曆過邊陲風霜、基層磨礪的人之中!”
“未來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必出於此!朝廷對爾等,寄予厚望!”
最後的期望,如同重錘,敲在每個學子的心上。恐懼和猶豫漸漸被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與豪情所取代。若能成為開天辟地以來第一位非皇室的內閣總理大臣,區區五年邊塞之苦,又算得了什麼?
——
新政殿試:策問實務
數日後,紫禁城文華殿內,一場彆開生麵的殿試悄然舉行。由朱高熾親自主持,考官包括了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以及幾位在格物、農學上有建樹的大家。
考桌上,沒有傳統的經義策問,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緊扣時局的實務考卷:
“試論如何於漠南新附之地,推廣漢話漢文,並使其與蒙古習俗相融,以固長治久安之基?”
“西域乾旱少雨,試設計一可行之水利方案,兼顧軍屯與民田灌溉,並估算其工料耗費。”
“遼東林木資源豐富,然運輸不便,試析可否於當地設立木材加工廠,製造何種器物可獲最大利商利民之效?並述其管理之要。”
“有商人自海外攜新作物種子曰‘玉米’、‘土豆’,據言耐旱高產,試擬一章程,於貴州山地擇地試種推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題目,完全跳出了四書五經的範疇,要求學子們結合地理、經濟、工程、管理等多方麵知識,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朱高熾巡視考場,看著學子們或凝神思索,或奮筆疾書,心中欣慰。他要選拔的,正是這種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官僚”苗子。
——
布局西南與財政新策
殿試結束後,朱高熾立刻召集心腹重臣,議題轉向了帝國的最後一塊“硬骨頭”——西南腹地那些樹大根深、表麵恭順的世襲大土司。
戶部尚書夏元吉首先呈上賬目:“殿下,近年來雖開拓支出巨大,然隨著改土歸流地區土地清丈完成,納稅田畝大增;西域、遼東商路拓展,關稅收入頗豐;加之福記等國資商行利潤上繳,國庫歲入已遠超歲出,頗有盈餘。即便啟動西南改流,隻要不動大規模刀兵,以撫為主,以剿為輔,所需錢糧,完全可自給自足。”
朱高熾點了點頭,這是他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最欣慰的成果。帝國終於走出了財政緊張的陰影,有了進行深層改革的底氣。
“西南土司,如播州楊氏、水西安氏,盤踞數百年,關係盤根錯節,不宜簡單用兵。”朱高熾沉吟道,“可先遣精乾禦史、東廠人員,密查其不法之事,尤其是壟斷鹽井、礦場,私設稅卡,魚肉鄉裡之罪證。同時,令‘大明資源總公司’、‘福記商貿’強勢進入,以朝廷之力,擠壓其經濟利益。經濟命脈被控,其亂自生。屆時,或可逼其主動生事,朝廷再以雷霆之勢平叛;或可迫其內部生變,自行請求改流。”
這是更高明的“逼反”策略,旨在掌握道義和輿論的主動權。
兵部尚書金忠問道:“殿下,若西南事起,俘獲之眾,是否依舊照例,流放美洲?”
朱高熾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搖了搖頭:“不。此一時,彼一時。以往無償輸送,是為解二位王弟開拓之初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如今,北美大都護府與南美拓殖使司已初步站穩腳跟,據報甚至已發現銀礦,頗有產出。豈能永遠由本土輸血?”
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傳朕的意思給漢王、趙王!自即日起,凡本土平定叛亂所獲之戰俘及罪役,不再無償撥付,改為‘官售’!可由美洲方麵,用其所產之金銀、木材、皮毛等物產,按‘丁口’向朝廷購買!如此,一可減輕本土財政負擔,二可促進美洲與本土之商貿往來,三也可讓二位王弟更珍惜人力,善加利用。”
這一石三鳥之計,讓在場重臣無不歎服。太子不僅深諳治國之道,更於經濟運作上,已顯露出超越時代的眼光。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可持續的財政收入,帝國的開拓之路,正走向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新階段。
朱高熾走到窗邊,望著北平城初春的景象。燕京大學堂的新學之風,殿試選拔的實務之才,西南腹地的深謀遠慮,以及與美洲新型關係的構建……這一切,都在為永樂盛世之後,一個更加穩固、更具活力的新大明,鋪設著堅實的基石。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但目光卻無比堅定。
喜歡永樂大帝請大家收藏:()永樂大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