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他分彆親見劉虞與一心興扶漢室的荀彧,將天子還都於洛陽實際情況下自己迎奉其機會雖占了先手,但卻不應於此時將矛盾集於一身,否則不僅未必能保得天子,更可能最終致使幽徐二州終至再無寧日基業不存!
在這點上,對劉曄料事能力早有體會的二人當然也不會斤斤計較於暫時的不迎決定,原因劉曄已經分析地很明白,他不迎,最終能迎到地極有可能便是曹操,而天子並無性命之虞,隻待時機允許,他便可立時出擊將其迎奉到自己地盤上!
“並非不迎,而是先發展足夠能保全一切的實力,隻是遲迎而已!”,劉曄的考慮如此全麵周到,自然也更容易說服眾位心腹而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
畢竟隻憑著一時意氣,是無法成大氣侯的!
劉曄來往來於幽徐,將自己對於天子的計劃全盤道出,說服了所有下屬以及劉虞。
而就在建安元年在這第一個月份裡,洛陽城中劉曄的心腹下屬田疇以及趙明,卻是第五次被天子劉協單獨秘密召見。
……
“皇上,臣以為曹兗州並非可以全心信任之人,此次來使求皇上移都於許縣,也未見得便是真正心向於漢室,有興扶之心!”
田疇與趙明入了後來加緊施工,總算似模似樣的皇宮,又在禦書房中與獻帝劉協見麵,此次正是劉協得到了曹操派荀攸為使者,來到洛陽表述其欲奉迎心意,故而特問於幾次見麵,認為趙明與田疇是真正為他考慮,任勞任怨之忠於漢室之臣後所問之語。
“就是!何況兗州剛經過呂布之戰亂,頗有些破敗不已,怎比得洛陽這裡經過我等重建,已有些舊時風貌之地?知人知麵難知心,曹孟德真正心意如何終究難定!何況楊奉將軍下屬兵員,多為並州一帶之人,在此依著軍屯之製種植糧食,隻怕也不願再多遷離此地。若皇上入了兗州,豈非命運全寄於曹孟德之喜惡心意?”
趙明語氣頗為不屑地說道。對於曹操,他有劉曄的後起強勢作為參照,自然對於這位差點將老家丟失,一敗塗地的曹操沒有多少高看意思。而他直爽進言的性子也正是劉協對於劉曄的態度漸由些許懷疑,再轉變為全心信任的開端——
有如此下屬,其主人引其兄弟相待,又會差得哪裡去?何況劉曄的名聲,也是經由他出道十年間的所作所為自己掙出來的。
從未失信於他人,僅憑著這點便已足夠僅許多人信服其為人。想一時做秀確實很容易,但十年如一日,便並非那麼簡單!
“兩位愛卿所言合理,但劉皇叔並未有接駕意思,反教汝等先行退兵,為免與楊奉將軍發生衝突,這又作何解?”
劉協與趙明兩人已算極為熟悉,對於劉曄冠以“皇叔”相稱,也是有宗譜相依,並不想故示客氣。而他對於趙明兩個方才將劉曄這等命令也說出,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看法心中存著疙瘩的。
洛陽並非久守之地,困於一處隻作“國中之國”坐看天下諸侯爭鋒,這也並非是成事之道。劉協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也正因為明白所以他會在前時既心急又忐忑於劉曄的態度。
論親疏與成就,劉曄都比曹操強了許多。同時劉曄並不是急急忙忙的來迎,反而教屬下退回,這本來也就讓劉協心中好奇之意極濃。想著以劉曄如此行事態度並不像居心叵測之人。若是他真正第一時間便來迎奉,隻怕劉協自己心中未必不會有極強防備之意。
“不爭也不理”,劉曄的這個態度,趙明與田疇當然是有自己看法的——
“先時已與皇上講過,徐州至於此處,有隔豫,兗二州千裡之遙!先前正處於兗州大戰,豫州黃巾餘亂之勢依舊不止情況,故而未有可能將此隱秘之事公於紙上。但主公常有放任我等自由行事之權,隻從此處我等回絕書信發出,他卻並未作出怪罪回信,便何知其並非心思狹隘之人。”
“天子是為國本,同樣首都像征之義也不言而喻!遷都之事茲事體大,未必不會有逾越禮法之不便之處!而幽徐兩州皆處於需得防備各處並無太多可用之兵情況,徐州更是初定僅是一年半時日,此等情況下主公若迎天子,必然會召天下諸侯之忌,紛擾之下未必能夠最終保全住兩州實力,使得主公與皇上皆存之重興漢室願望成真!皇上不必多心,隻需先定心都於洛陽,而不理會任何人提出迎奉要求,在合適時機到來而主公也有了十足把握可以保全皇上之時,再來迎接,此便是為最好處置方法!”
為免外人儘知,與洛陽隻以書信聯係的劉曄當然不可能儘數將徐州情況道出,畢竟是他為主上而非臣子。故而趙明與田疇並不知曉徐州與幽州現今的實際情況。
但正如田疇所感覺到的,確實也有劉曄本就考慮的不能在些時迎天子,而招致強敵環伺處境原因。於情於理,雖然劉曄未曾用密信說明,告知劉協具體情況,但個中詳情隻需稍稍思慮,有見識之人卻能輕鬆想出這等顧慮之處。
田疇的重提道理,自然讓劉協更是頻頻點頭。畢竟比之在李郭兩人以及更早時董卓亂政情況下,他朝不保夕、日夜擔驚受怕的生活,現在已算好了太多!多等些時日以觀後效,也並非多難辦之事,如若對於劉曄這身為宗親,又名聲極好之人都不能信任,那天下又還有何人可讓負擔起讓劉協自己重得權力之任?
“正如二位卿家所言,皇叔或許正是有此不得已之苦衷,那便回絕於荀攸,讓他早些回去罷!”
對於劉曄本就懷疑心不算極重的劉協,在趙明與田疇的言語勸告下,對於劉曄在現在的態度已算是頗為信任向往。對於曹操,與劉曄相比他更是知之極少,現今形勢改變而並非曆史上那等走投無路情況,劉協會作出如此選擇並不算奇怪。
認為作了一件極大有功之事,使得劉曄將贏得一項重大政治底牌的趙明與田疇二人,現在皆是大大鬆了一口氣,但他們並未想到麻煩將在不久後便來了……
……
“什麼?楊將軍屬下軍士不滿耕作,搶掠洛水吾等治下軍農糧食,最近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大,竟常有近千人同時行動之事?”
趙明與田疇在時間進入三月,積雪已然化去時候,接到了讓他們麵麵相覷的這個信報。
當初楊奉領著大軍來投,自然不可能有著太多軍糧,而他們得到了充足的補給,又屬於初來乍到,當然不會在不知田疇他們本土底細情況下,立時顯露其習以為常的匪官本份,倒很是安份了一段時日。
而教其施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在後來肯定會漸漸缺乏的危機,也是田疇在得到劉曄信件提示後所進獻於獻帝的策略,但他沒有考慮全麵的卻是當一支紀律不好,主將同樣禦下不嚴的軍隊在麵對這等有規律的耕作軍事化管理,勞動強度頗大的製度時,沒有嚴格的規定以及強力威懾,並非能夠很快施行下去的情況。
這也是他們雖然算得上精明,卻沒有實際領兵大戰,經驗不足的原因了。
以著彆處兵卒們的心思“咱們都是提著腦袋作賣命的活計,憑什麼還得種地去?沒糧直接搶便是,來得快也省心省力,反正咱們也是為了保護這些百姓,搶著來的天經地義不是?”
他們在有這等普遍思想後,又處於並非自己故鄉之時會如何作自然不需多想!
兩月之前,已有過些許這等零星搶糧之事發生,但他們二人並未將其重視上來,隻是略作提醒於楊奉,自己安撫於百姓軍士,將事件壓了下來。
但現今發生此等大規模搶糧之事,就由不得他們能坐得住了,若不能解決糧食緊缺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果,到那時正如劉曄早前所言,矛盾激化到無法避免妥協程度,更是肯定的!
若他們與楊奉到了那等程度,便再難以和平相處,而去留都將是極其為難之事!
三月,洛陽再次會迎來極大變局的前兆,便如此上演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