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提出的擔心就是在擔憂戰爭潛力。
皇帝問“寇公有何建議?”
“官家,還是戰前那件事,臣推薦劉安代天子巡各州府,檢查廂軍軍備、兵源。臣推薦劉安進樞密院副使。”
皇帝想了想後搖頭“前一條準了,後一條不準。就這樣辦吧。”
“官家!”寇準直接就去揪皇帝的袖子。
皇帝很無奈的解釋道“寇公,這非朕之意,李公離京之前對朕說過,這次若劉安立下大功,可進爵,可封賞,可邑,但官不能升了。”
“臣附議。”王旦立即就跟上了。
寇準還揪著皇帝的袖子,手沒鬆。心裡一盤算,似乎也對,這官不能升了。想到這裡,寇準才鬆開皇帝的袖子“臣也附議。”
“恩,就進侯吧,邑加三千。其餘你們看著辦。”皇帝作出了最後的決定。
邑和實封是有區彆的。宋分為實邑與食實封,食邑三千戶也是朝廷代收然後發給食邑獲得者,受封者並沒有實際管理自己封戶的權利。
按宋律,公兩千戶、侯千戶、伯七百、子五百、男三百。
劉安之前有七百戶,當正式封候之後就是一千戶至二千戶之間的數字,皇帝在這個基礎上額外增加三千戶,劉安的食邑在受封之後至少四千戶。
象寇準這種在職的相公與李沆這種致仕的相公,邑與實封接近萬戶。
潘惟熙現在的邑加實封也不過兩千八百戶。
皇帝沒給升職,給錢也挺實在的。
而且也符合朝堂之上的規矩,若大功無賞,那怕是自己的政敵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滿朝文官也是會鬨事的,這是破壞遊戲規則的惡劣行為,是不能忍的。
再說幽州城下。
談判在接下來的幾天進入了僵持階段。
不是大同再往東割多少裡的事,而是幽州城遼人寸步不讓。
無奈,劉安給蕭太後寫了一封親筆信。
信送到幽州城,蕭太後看過之後讓隨行的遼國重臣傳閱。
當下,幽州王府的正殿內就見拔刀聲連綿不斷。
蕭太後卻是一臉平靜,耶律隆慶很淡然,韓德讓在沉思。
劉安信中寫道外臣劉安致遼國太後,我宋軍有一個補給船隊在貴國蘇州外海迷航,一共二十五條船,有十五船軍械,五船舊甲,五船麻布。外臣請太後飲茶,同請太後指引方向,這迷航的船隊是往西還是往東。
信就這麼短。
這已經是紅果果的威脅了。
往西就是這些物資進入渤海,與遼人交易。往東就是進入黃海後北上與女真人交易。
這就麼直接。
“罷了,備重禮。選一地。”蕭太後作出了決定。
“太後!”遼國幾位大將衝了上來。
蕭太後很淡定的說道“接收這批物資,而後幽州重兵七成移至東京府。等我大契丹無後顧之憂,再與宋人決高下。”
“是!”遼眾將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