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 植物間諜7_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 65 章 植物間諜7(1 / 2)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故事得重新回到喜馬拉雅山脈。

這一次,我們從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流域說起。

這裡是桑樹的故鄉,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野生桑樹生長在這裡。

喜馬拉雅山區域上不僅有古老的茶樹、古老的野蘋果樹王、古老的桃樹祖宗,也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桑樹“桑樹王”,至今已經在高原上度過了1600多個春秋。

“這喜馬拉雅山真是一塊寶地啊”嬴政雄心勃勃,越看喜馬拉雅山越喜歡。

“快瞧瞧在哪裡”

天幕曾經放出過的地圖立刻被攤在帝王的桌案前,嬴政一眼掃過,扶蘇也順帶看了一眼“竟然不在大秦境內”

嬴政並不意外,這地方還好遙遠,但是他充滿信心“不,遲早是我大秦的”

桑樹是一種極為長壽的植物,在過去的1億年間,桑樹基因的進化速度是同類植物的3倍,僅僅通過光合作用,桑樹獲得滿滿的能量,僅在桑葉中就含有2000多種蛋白質,擁有著強大的生存能力,以及讓人類望塵莫及的長壽基因。

“1600歲,人要是能活的這麼長久該多好”劉徹聽到這壽命,饞的恨不得現在自己就化身為桑樹。

滿朝文武,在如此長壽的年限下,誰能不心動呢。

汲黯道“1億年,說明桑樹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了1億年果然是長壽”

大家同樣可以看到,原始的野桑樹,其實極為巨大。它和茶樹一樣,是因為人類的馴化才矮化的。

從5000多年前,華夏的古人已經開始了對桑樹的馴化改良。

地桑是桑樹馴化史上的一個重大飛躍,桑樹的身高越來越矮小,主要任務就是長出好的桑葉,一旦不符合人類的要求,生命就會被終結。

桑樹從青藏高原走出,走向中原,走向全國各地,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壽命開始縮短,被定格在短短的20年左右。

華夏人,是講究實用的。

到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桑樹已經開始遍布華夏所有省份。

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島北部,桑樹的身影無處不在,華夏成為世界上桑樹品種最多的國家。

“我西漢的麵積這麼大”漢初,劉邦開心了。

後世子孫果然不錯,讓他的大漢如此巨大,比大秦疆域更大,太滿意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裡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銅神樹,外形和山海經所描述的神樹非常接近。

傳說,桑樹起初被叫做扶桑,在山海經海外東經裡就有關於扶桑的記載。

劃重點不是日本自稱扶桑國那個扶桑他們是自稱的

“怎麼哪裡都有日本”

李治很不滿,他還記得天幕說過日本統治者自稱“天皇”,這分明是盜竊他的稱號,現在還

自稱“扶桑”

,這分明是書中的神樹,有它日本什麼事

“又是自稱天皇又是自稱扶桑,怎麼不乾脆自稱上帝老兒算了。”

“上帝”並不是舶來詞,在華夏古代尚書裡已經存在,在古代指天上主宰萬物的神。在道教裡有“昊天上帝”,大唐皇室信道信佛都有,李治所說的“上帝老兒”指的就是昊天上帝。

“上帝”專指西方宗教神,是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華夏時,為了便於傳教,將拉丁文“de”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後來,利瑪竇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一種義理,與“de”含義不同,開始使用“天主”和“上帝”分開。

到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開始廣泛使用“上帝”,這才有了後世普遍的印象,以為專指西方神。

日本許多文明都能從華夏找到影子,比如他們也有“戰國時代”,他們還有地名叫做四國與九州,還因此大放厥詞在華夏出對聯要求對下聯。

日本到華夏的留學生曾經出過一副上聯“日本東出,照遍四國九州”。

非常囂張,也非常自信。

因為當時的日本強大到打遍亞洲,中日海戰戰勝、日俄海戰戰勝,除了侵華,還侵略了朝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緬甸等亞洲諸國,甚至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留學生的“四國”和“九州”不僅僅是指自己國家的地名,在華夏的領土上,留學生非常熟悉“九州”曾經指的是華夏九州,就是故意的挑釁。

“豈有此理”剛聽完倭寇騷擾大明的明朝君臣們齊齊憤怒了。

“嗟爾小國,如此猖狂”

朱元璋反而沒有生氣,眉頭緊緊皺起,看向朱棣“老四,你怎麼看”

朱棣“如此小國竟然如此強大,我們需要警惕。”

朱元璋麵無表情“屁話”

能打遍幾乎整個亞洲,這還不需要警惕那都傻子。

朱棣知道老爺子脾氣不好,連忙補充“他們由弱變強肯定是有原因的,天幕說過日本的金礦銀礦多,前麵一直在學唐宋,說明原本是不足的。搶著來大明朝貢騙取賞賜說明這個時期也不如大明。後麵突然超越了大明,肯定是發生了什麼重要變化。”

朱棣做出總結“既然這個變化就在大明期間,我們可以去找過去,然後搶過來”

朱元璋再次罵道“搶什麼搶,粗俗”

“日本是大明的藩屬國,它的就是大明的,這叫大明替它保管。”

朱棣“”

父皇是不是被氣得進化了,竟然還學會如此文雅了,簡直奇跡。

浙江河姆渡遺址中有蠶紋牙雕出土,安陽殷墟陪葬物中有玉蠶,甲骨文卜辭中也有“蠶”;

詩經等西周至戰國的文獻都有桑蠶蹤跡。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桑蠶養殖業逐漸發展,

到春秋戰國時期成為農業領域的支柱產業之一。

遠在殷商時期,甲骨文已經出現了“桑”字,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有提筐采桑的圖案,孟子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都可以證明華夏栽種和利用桑樹之早。

蜀漢,劉禪看著丞相的遺書“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可足矣。”淚流滿麵。

丞相啊,你知道給我留桑樹,為什麼不多指點一下留點有用的大臣我的大臣快不夠用了啊

桑樹不僅僅是蠶的飼料,也可以為養豬、牛、羊、雞、魚等畜禽水產養殖飼料。

現在已經有實驗,利用桑飼養牲畜和禽類,已經研製出了“桑香三寶”桑葉土豬,桑葉牛肉,桑葉雞蛋。

天幕裡的農業研究者看著著食用了桑葉和沒有食用桑葉的家畜家禽進行對比,挨個記錄體重和健康情況

“食用了桑葉的豬、牛、雞免疫力明顯提高,對病毒抗病性更強,可以減少甚至杜絕抗生素的使用”

後續對肉類也進行檢測,還有烹飪後嘗試口感。

“不僅味道更好,還很健康”

“桑樹的蛋白也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飼料,我們可以不斷嘗試。”

當售賣到市場上時,綠色健康的“桑香三寶”受到了市場的大力歡迎。

“這個我們可以學啊”

古代的桑農激動了。

雖然桑蠶怕臟,家裡一般不會養家畜家禽,但是可以專門再桑田的另一處開辟個地方養豬養雞,種桑樹他們有經驗,完全可以再發展一項副業。

而且桑田一般是對永業田的稱呼,也就是可以繼承傳給後人的,在上麵放心地種下桑樹,留給後人就是一筆穩定的財富,原本就可以養蠶可以吃桑葚,現在天幕又提到了更多用處,那做養肉更多的家畜家禽,不出售自家多點肉吃也不錯嘛。

桑葉還可以做茶。

湖南利用桑葉製作出了桑香黑茶,開發出千兩、三尖、三磚三大係列等多個桑葉黑茶產品,實現了桑產業與茶產業的跨界合作,目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並且創下年銷售收入2億元的收益。

桑樹的葉、根、果、皮皆可入藥。

果實桑葚可以食用,被國家衛生部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藥食同源農產品。

“2億”同樣喝茶的大唐群臣眼紅了,李世民現在就想興起茶馬古道賣茶去。

“茶葉果然很賺錢”

“還能入藥,這對百姓來說是最便宜的藥物了,陛下,可多種植桑樹”魏征提議,李世民快速點頭“種種種長安周圍也要多種樹”

難怪天幕說要多種樹,原來常見的桑樹都這麼多用處,其他樹木說不定也很多作用,隻不過他們沒發現,隻會用來吃果子當柴燒,現在想來,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寶貝。

突然心痛

桑樹還是唯一能抗水淹3個月以上仍

然能存活的木本植物,非常適合在河灘荒洲,特彆是水庫消落帶種植,有助於調節濕地生態環境,還能很好的吸收重金屬,提高土壤肥力,綠化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此外,桑木可以製作器具,枝條可以編籮筐,桑皮可以造紙,桑葉發酵了可以做肥料,用桑葚、桑枝屑製作的培養基惡意用來培育食用菌。

毫不誇張的說,桑全身是寶

“對對對”

蠶農們激動地立刻就扛著鋤頭出門了。

“真全身是寶,還嫌我家桑樹種少了。”

華夏古代人工栽培桑樹十分普遍,統治者對桑樹種植十分重視,各朝各代均有對桑樹的保護和濫砍濫伐的嚴格規定。百姓同樣對桑樹十分喜愛,比如一般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的田地叫做“桑田”,像愛護傳家寶一樣愛護。

華夏作為農耕大國,在重視的桑樹上不斷地進行選種優化,形成適應不同地方的良種。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已經育有魯桑。

南宋時期,魯桑傳入太湖流域,與當地土桑嫁接後形成更適合太湖流域的湖桑。湖桑因為養蠶後產出的蠶絲極為細膩頗受喜愛。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記載了多種桑樹品種,女桑、檗桑、荊桑、地桑、魯桑等等,足以說明華夏的桑樹品種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對桑樹的繁殖、桑秒移栽、桑樹間種、桑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都有完善的技術。

蠶桑蠶桑,說到桑樹,自然離不開蠶。

其實世界上不止是華夏有蠶,但是隻有華夏將野生蠶馴化為家蠶。

早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便已經發現了半枚蠶繭化石,上麵有明確的利刃切割痕跡,這說明遠古時期蠶繭其實是用作食用的,遠古先民曾經用石刀和骨刀切割蠶繭,取出裡麵的蠶蛹來充饑。

後來,人們研究出了繅絲技術,開始通過原始的繅絲技術來製取蠶絲,也開始有意識的選擇體型較大和齊整的蠶卵進行人工培育,這才有了後麵的家蠶。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嫘祖繅絲養蠶的故事吧

相傳黃帝在種植五穀、修建房屋、發明水井的時候,嫘祖帶著婦女們上山剝取樹皮,織麻結網,剝取獸皮製作衣冠。

一次偶然機會,嫘祖在桑樹林中發現了白色的蠶繭,引起嫘祖的興趣。

她發現蠶繭是野蠶吐絲結網後把自己包裹在裡麵,於是帶著蠶繭回家研究,最終研究出了繅絲的辦法。

首先,用熱水煮過蠶繭,把蠶繭表麵的膠質溶解後,再用樹枝攪動送傘的絲狀物,找到蠶繭的絲頭,就可以從蠶繭裡牽扯拉出柔韌的蠶絲這就是繅絲技術的起源。

嫘祖還根據結繩織網的原理,進一步把蠶絲織成絲帛,製成衣裳,這也就是最原始的絲綢衣裳。

從此,黃帝下令保護桑樹,和嫘祖一起帶領先民開始植桑養蠶、繅絲製衣。

後世為了感念嫘祖,將她尊為“先蠶”,即民間

的蠶神,帝王們舉行“親耕禮”時,皇後也要親自舉行“親蠶禮”。黃帝有“先農壇”,嫘祖也有“先蠶壇”。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嗎請記住的域名

相傳是蠶叢首先將野蠶收集起來進行人工飼養,將野蠶馴化成家蠶。

根據桑樹的發源地,以及後來巴蜀之地的絲織產業特色,這個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古人喜歡將某人的功績或者職業冠入姓氏作為尊稱,比如姓張的獵戶直接稱呼為獵戶張。

“蠶叢”不一定是姓“蠶”,應該是姓“叢”,養蠶做出了巨大貢獻才被人稱為“蠶叢”,後來他的部族被稱為“蠶叢氏”,他統治的蜀國的蜀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隻蟲就是蠶,而構成。

“蠶叢”是古蜀國的第一任開國君王,也被尊稱為“蠶神”,而詩歌裡與他並稱的“蠶叢及魚鳧”,魚鳧是古蜀國的第三任君王,主要的功績是“教民捕魚”,二者共同被蜀人尊為先祖。

“怎麼又死了”蠶叢在馴養的過程,首先嘗試把蠶卵放在有蓋子的陶器中,結果蠶卵被悶死。

後來改用當地產的竹子做的細眼竹筐,不但透氣性好,而且便於排除蠶沙,讓蠶卵存活度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許多。

到明朝以後,華夏人發現了新的蠶種柞蠶。

之所以叫柞蠶,便是因為柞蠶吃的是柞樹和槲樹樹葉,也能吐絲結繭,也能織絲成帛,因為柞蠶絲剛性更強,一般用於蠶絲被和蠶絲毯。

遠古先民很早就發現了柞蠶蠶繭,但是人工放養比桑蠶的人工飼養要晚很多。

因為這種野蠶大麵積成繭的現象罕見,所以當時人們把它當做“祥瑞之兆”。

天幕放出史料“洪武二十八年,河南汝寧府確山縣,野蠶成繭,群臣表賀。”

朱元璋“”

這樣的祝賀不如不要,你還不如把蠶繭給他送上來

好端端的新蠶種新紡織品,搞什麼花裡胡哨的祥瑞之兆,朱元璋隻想罵地方大員是廢物。

明朝後期,山東近海一代開始放養柞蠶,技術逐漸成熟後成為了山區農家的主要副業。

到明末清初,文武百官普遍改用柞蠶絲做衣服。

清朝中期,柞蠶從山東先後傳到陝西、河南、貴州、遼寧等地,遼寧等地至今仍然是全國柞蠶的重要產地。

柞蠶之所以叫“放養”而不是家蠶的“家養”,便是不同於家蠶可以放在人工製作的木框中采摘桑葉喂養,是必須放養在柞樹上。

在放養時,需要2米左右高的柞樹,拴筐時約養蟻蠶萬頭,過12天後分移於1020棵樹上,以後再次分移於5060棵樹上,再分移到100200棵樹上。每次分移都隨著蠶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蠶場,確保柞蠶能吃足柞樹葉。

宋朝時期的田地大多

用來交易,農民普遍沒有田地,種地種桑樹大多是佃戶或者說長短工,但是看到柞蠶有了想法。

“這種放養類似養雞,建個雞圈,但是放出去,半散養。”

“比家蠶野性更足,不知道是不是更好養活。”

一家住在山旁邊的農戶商議著。

他們旁邊的荒山荒蕪的連野雞野兔也沒兩隻,富戶也嫌土壤貧瘠,沒人管。

但是假如在山上種些柞樹養柞蠶,總比給彆人做工掙錢。

就是不知道柞樹能不能種活。

三兄弟商量著,各有想法。

老大一點也不想再給彆人種地耕田一整天,最後隻拿回一點點粗糧破布,打發叫花子似的,他對柞蠶十分有心嘗試“沒聽後麵的清朝文武百官都用柞蠶絲,應該是好癢的,那遼寧如此北部,氣候寒冷,還能產柞蠶,恐怕更耐低溫。”

“既然野外本來就有,我們也可以試試。”

老二猶猶豫豫“就是那麼多柞樹到哪裡種”

老三同樣躍躍欲試“咱沒有桑田,就在山上試試柞樹和柞蠶。”

他甚至已經開始暢想未來“等咱養柞蠶賺錢了,就可以把我那心上人娶回家了嘿嘿。”

他還沒成婚,還想著體麵的把心愛的姑娘娶進門,正在積攢聘禮。

老二看著荒蕪的山坡,還是持保留態度“萬一種不活咋辦還耽誤農時。”

最後是老父親沒好氣道“你不試試怎麼知道活不活。”

“先種樹,種完樹也不耽誤去外麵乾活,每天回家澆澆水看看樹就行,養不養柞蠶,先看柞樹能不能活。”

一言拍板,四個男丁乾活快,立刻開始行動。

隻要最初的樹種下,後麵的澆水家裡的老弱婦孺也能看顧著,大家一個比一個滿懷希冀,恨不得今天種樹明天就能長大養蠶。

說完桑蠶,怎麼能不說絲綢


最新小说: 縱你嬌矜 被渣男送去留種?我反手虐哭渣男 多雨之地 玄學大佬直播後,全網大佬追著跑 逆水寒手遊:綁定係統後暴富了 我有一麵全知鏡 讓你去掃黃,你把未婚妻給逮了? 驚!小奶團靠聽懂獸語後爆紅綜藝 天災末世:我的物資用不完 蟲群:隻要數量夠,遲早能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