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孟麗君從沒說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陳端生也忍不住了。
她若是讚成“女子無才便是德”,就不會借著孟麗君的口說出“願做黃崇嘏第二”。
黃崇嘏被人識破身份後被迫離開官場,是多大的遺憾,在自己的小說裡,她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她若是拘泥於小情小愛,就不會在前文中讓孟麗君即使對皇甫少華有情,依然堅決不肯相認,因為一旦相認就得回到婚姻家庭,不再能繼續在朝堂之上。
她的孟麗君,是非常堅定的往上走,被人質疑寧肯撞死在朝堂之上也不願意回到內宅之中的大才,絕對不是什麼要給丈夫相夫教子還要納好幾個妾的愚人
孟麗君辛辛苦苦考狀元,後人續作來個“女子無才便是德”,請問你是怎麼看書的無才考上狀元,那些被她壓下去的榜眼、探花和其他考生豈不是更無才
既然你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你為何要寫書為何要學文直接彆識字彆讀書彆寫書,一邊自己學習一邊斬斷彆的女性的路,這不是自相矛盾
侯芝被罵的臉色慘白,搖搖欲墜。
她以為,自己這樣的才是正統,才是符合這個社會對女子的期待,才是一名“好女子”。
哪怕她明明自己也創作,也拋頭露麵出去表演謀生,但是依然是遵從社會對女子的期待,對女子各種諄諄告誡。
也就是天幕所說的“女則學”。
原來,這樣本就是自相矛盾嗎
唐朝的男性文人寫女俠都是擯棄情愛,有大俠大義;寫仕女,是能文善詩。清朝,這個已經文化普及度更高的朝代,還在寫“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們學識字的時候怎麼不說這句話
這樣的結局,如同高鶚的後二十回,我們是不認的。
同樣續作被批評的梁德繩咬著嘴唇“可是女子本就不如男子,本就不能參加科考也不能當官”
她的丈夫許宗彥義正言辭“女子本就不該上朝堂,回家相夫教子才是正統,我這是讓孟麗君回歸正道”
“南夢北緣”,南方是紅樓夢,北方是再生緣,主旨都不是愛情。
現代人說什麼戀愛腦是不是活在清朝,清朝女性可能給你一棍棒,她們已經有了許許多多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從明末開始,到清朝,女性起義首領是最多的。有了女性自己創立的文字“女書”,也有了終身不嫁的女子組成的團體“自梳女”。女子就算被裹住小腳,也沒有裹住小腦,習武的習武,造反的造反,參軍的參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清朝的女子喃喃念著,眼神越來越亮。
原來她不是特例,清朝還有許許多多的姐妹,與她一樣堅強,完全可以去找那些姐妹,以文會友
彆說女子,清朝的男子同樣有了女性覺醒的意識,比如出現了非常難得的作品,李汝珍的鏡花緣。
鏡花緣是第一次出現了“女子科舉”,而且是三年一開,廣開女子科舉;還第一次以神仙的口吻寫天上的“文曲星”性彆不是固定的,若天底下最有才華的是女子,文曲星就是女相,最有才華的是男子,文曲星就是男相。
天幕放出原文“忽見北鬥宮中現出萬丈紅光,耀人眼目,內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裝束打扮,雖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卻是一位美女。左手執筆,右手執鬥”。
李汝珍笑著撫須“沒錯,那上官婉兒如此有才,唐朝時文曲星就應當是位多才美人。”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曆的故事,包括他們在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三十多個國家的奇人奇事、奇風異俗。
後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並在朝中有所作為的故事。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斕的天輪彩圖。
裡麵塑造了諸多各有才華的女子,還有通曉實用技術的女子,比如米蘭芬善籌算、芸芝精論課、師蘭言長風鑒等。
一些英勇女子很有唐時俠義之風,駱紅蕖替母報仇,殺儘猛虎。魏紫櫻苦練連珠槍,狩獵為生等等。
甚至,在很多女性解放的問題上十分犀利。
天幕放出一係列李汝珍很有意思的描寫,比如女兒國是男女顛倒
“此地女兒國卻另有不同,曆來本有男子,也是男女配合,與我們一樣。其所異於人的,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
在“兩麵國”裡甚至提到了討男妾
“既如此,為何一心隻想討妾假如我要討個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喜歡你還隻想置妾,那裡有個忠恕之道我不打你彆的,我隻打你隻知有己,不知有人。把你打的驕傲全無,心裡冒出個忠恕來,我才甘心”
甚至是關於女性是如何成就的,有了後世第二性的說法女子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形成的。
古代的女性如何形成的呢
穿耳,纏足,粉妝。
“內中一個白須宮娥,手拿針線,走到床前跑下道稟娘娘奉命穿耳。
“早有四個宮娥上來,緊緊扶住將五個腳指緊緊靠在一處,又將胸麵用力曲作彎弓一般,即用白綾纏裹;才纏了兩層,就有宮娥象著針線上來密密縫口:一麵狠纏,一麵密縫。”
“不知不覺,那足上腐爛的血肉都已變成膿水,業已流儘再加朱唇點上血脂,映著一張粉麵,滿頭朱翠,卻也窈窕。”
當腳上血肉腐爛,腳化為膿水,粉妝點唇,窈窕
美姿容,就是這世間認可的“女子”。
儘管不是第一次聽到後世女子纏足,上官婉兒還是頗為厭惡這明清的女子根本不被當作人,這還算什麼女子
4想看西羚墨寫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157章文學與文化影響力18嗎請記住域名
“都說報恩是要給人做牛做馬,哪怕是做牛做馬也不會這樣虐待,這是牛馬不如”太平公主對這位清朝已經厭惡到了極點,恨不得自己學著太平昭公主,領兵去滅了那清朝。
武曌慢悠悠“這就是女人被壓迫的常態,你們以為,大唐女子都過得如你們一般自在嗎”
這話尤其是說給太平公主聽得。
太平公主一愣,臉色不自在起來。
她,果然還是不如母親,自幼在皇室長大,民間的苦難見得太少了。
李汝珍借武則天來為中國的女子出氣,不僅在第四十回極力描寫他對婦女的德政,而且在其下文重點鋪陳他所設想的男女平等的選舉製度,提出了女科舉,說女子“靈秀不鐘於男子,貞吉久屬於坤元”,有了“女學士”、“女博士”、“女儒士”;
李汝珍還為武則天起擬樂“十二條恩詔”,各種福利,真希望讓武皇看到。
武曌哈哈大笑“朕看到了”
“這女科舉不錯,朕聽到了”
女學士,女博士,女儒士,品級都被人定好了,很好
雖然李汝珍也有一些局限的地方,但是在那個時代實在難能可貴。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反對男尊女卑的“大逆不道”,這本書也被清廷禁了。
這時輪到李隆基嘲笑彆人了“清朝的皇帝不行啊,動不動禁毀書籍,這可真是不得人心”
李亨看了看父親,想到了一係列後世各種父親的詩歌。
但是再看看後世的皇帝,似乎天幕也沒說錯。
李亨閉了閉眼罷了,後世的皇帝太差勁,比這種皇帝優秀也不值得驕傲。
日後他做了皇帝,一定能做得更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已經是19世紀19世紀了
當我們的鄰居和敵人從曾經連文字都沒有,迅速誕生了一係列的世界名著時,我們華夏的文人還在沉迷腐朽的封建享樂,還在想著娶公主然後三妻四妾、想著女子無才便是德。彆說跟西方比,跟唐朝老祖宗比都差遠了。你的人生,沒有點更高的追求了嗎
明清的文人開始反思。
曾經,他們眼界拘泥於這一片熟悉的地方,以為外麵的世界都是不如自己的偏僻小國,但是現在看到天幕介紹才知道,外麵,彆說西方,就是鄰國也在飛速發展。
而他們隻知道汲汲營營於功名,隻知道關心女子女色,的確太過狹隘了。
當然,依然有頑固者對天幕的批評不滿。
“天幕是女子,自然為女子說話,什麼女子當權,就是牝雞司晨大逆不道”
“後世的女子隔了幾千年當然不一樣,我們這時候差的太多了。”
“我們的鄰居能有多好那
些女子寫得也沒多優秀。”
清末,嶺南第一位女博學家冼玉清曾言女作者成名之因“大抵有賴於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稟庭訓,有父兄為之提倡,則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閨房倡和,有夫婿為之點綴,則聲氣易通。其三令子之母,儕輩所尊,有後嗣為之表揚,則流譽自廣。”
她總結了女性無成就或有小成的原因“吾國女子素尚早婚,十七八齡,即為人婦。婚前尚為童稚,學業無成功之可言。既婚之後,則心力耗於事奉舅姑、周旋戚黨者半,耗於料理米鹽、操作井臼者又半,耗於相助丈夫、撫育子女者又半故編中遺集流傳者,多青年孀守之人至於弱年謝世者,遺集煌煌,又大都受乃父乃夫乃子之藻飾,此亦無可諱言者。”
總結一下為什麼華夏沒有太多女作者學習時間短,且隻能是父兄或者夫婿教學;結婚早,操持家事無暇學習,能把作品流傳下來的,都是青年守寡。冼玉清終生未婚,真是太有助於做學問了吾輩楷模
劉徹目瞪口呆終生未婚,這清朝還有女子終生未婚天幕如此鼓勵,難道後世女子已經完全不結婚了
“逼得太狠果然不行,若是女子寧死不結婚不生子,國家人丁從哪裡而來”汲黯也急了,“陛下,我朝可千萬不能學清朝”
“纏足對女子生育有難,看看清朝那些人瘦弱的,為了後代健康也不能纏足。”義妁生怕劉徹看上那小腳的風情,這時也緊張地提醒。
劉徹無語“朕可沒那愛好。”
他的愛好,天幕寫得很清楚,男女通吃,唯愛美人
對比一下中外女性文學,咕咕真得非常不甘心。
在華夏有自己成熟的文明的時候,日韓歐美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可是全部後來者居上
為什麼是女性自己不行嗎
不是不是
是男性完全不給女性學習的機會,自由生長的女子甚至還不如青樓女子有更多機會接觸書本和知識
男人那可笑的自尊心,甚至在妻子比自己有才華時還會責罵妻子。
清朝時期,已然年邁的翁靜如聽到這話,想起剛結婚的那陣時候,一陣苦笑。
她比丈夫周五瑞有才華,新婚娘以詩歌考驗丈夫,丈夫回答不上來遷怒於她,婆婆也不喜歡,第二日敬茶就敲打她“女子無才便是德。”要求她婚後不許再寫作。
一直到丈夫婆婆全部去世,翁靜如一個人帶兩個兒子才開始重新寫作。
而這並不是孤例,翁靜如知道,自己的姐妹也多是如此,婚後基本放棄寫作了。
現在看來,喪夫似乎也不完全是壞事,她寫作,終於自由了。
從古至今,文學和其他話語權一樣,都掌握在男性的手裡。女子哪怕是自己看書,看到的也是“女子不如男”,那這種書是誰寫得還是男人。
哪怕到現代,女子參加了各行各業,依然有女性這麼以為,因為“傳統如此”。
那我們放眼世界,看看外麵的世界,真得是所有地方的傳統都是如此嗎
不是。
讓我們來看看西方同時代的女子在寫什麼。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