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冬夜,他們圍坐在一起,聽曹雪芹詼諧風趣、意氣風生的“雄睨大談”,經常被曹雪芹的“奇談娓娓”“高談雄辯”所吸引、所折服。
曹雪芹大約於本時期寫作《紅樓夢》的初稿《風月寶鑒》。
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歲,大約於是年移居北京西郊。
此後數年內住過北京西單刑部街,崇文門外的臥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鑲黃旗營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門外約50裡)。
此一時期,曹雪芹住草庵,賞野花,過著覓詩、揮毫、唱和、賣畫、買醉、狂歌、憶舊、著書的隱居生活,領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麵靠賣字畫和福彭、敦誠、敦敏、張宜泉等親友的救濟為生。
曹雪芹長恨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在那貧窮潦倒的境遇裡,很覺得牢騷抑鬱,故不免縱酒狂歌,自尋派遣”,其正邪兩賦而來的真性情愈加鮮明。
曹雪芹“補天”之誌從未懈怠,曹雪芹的個人奮鬥遭遇艱難險阻,敦誠勸他知難而退,專心著書。
曹雪芹亦不負所望,在隱居西山的十多年間,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將舊作《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四十五歲,約在是年南遊江寧。
南遊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離散的族人,也可能為其他家務私事(傳曹雪芹曾於此時前後任兩江總督尹繼善的幕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雪芹四十六歲,初秋,此次南遊曆時一年多,於重陽節前後回京。
曹雪芹南遊回京後,仍在繼續寫作《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曹雪芹四十八歲,因幼子夭亡,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大約於這一年的除夕病逝於北京。
敦誠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乾集飲題壁兼吊雪芹》,張宜泉作《傷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誠作《寄大兄(敦敏)書》懷念曹雪芹。
曹雪芹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文學創作。
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
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遊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麵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
第十位: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華夏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
“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餘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天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江寧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
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
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
3月,赴日本公費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
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
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
旋即複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複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