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位麵。
朱元璋在位時空。
此時的朱元璋對於朱厚照這個皇帝相當關注,因為從朱見深開始,大明的根基逐漸穩固了許多,到了朱厚照這一代,很可能會出現厚積薄發!
然而當他看了天幕中的詳細介紹之後,不禁大失所望,而且他隱隱約約覺得此時的大明朝好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後宮不得乾政,宦官不得乾政,這朱厚照又是迷戀後宮,又是培養八虎,這是要把大明朝的江山給敗光麼?”
朱元璋此話一出,在場的眾人都不敢吱聲。
不過一旁的太子朱標卻發現了一些端倪。
“父皇,朱厚照看起來好像有些昏庸,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這裡麵很可能隱藏了一些隱情啊!”
“隱情?什麼隱情?一個皇帝不好好的治理國家,整天讓一群太監哄著玩兒,要這樣的皇帝有何用?”
朱元璋冷哼一聲,他對朱厚照已經非常失望了。
不過朱標又接著說道:“父皇,這朱厚照登基時比較年幼,心智略顯不成熟,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內閣大臣們過於約束皇帝,其中恐怕還有僭越之嫌啊!”
聽到這話,朱元璋不禁猛地一驚,因為隻從表麵看的話,這朱厚照好像確實挺胡鬨的,又是豹房又是禦駕親征,感覺比著當年的朱祁鎮還要昏庸!
可人家朱厚照其實也是有些真材實料的,至少帶兵打仗沒有輸,沒有當叫門天子,也並沒有讓老百姓遭受過多的苦難。
至於這些宦官,雖然貪腐了一些,但也算是製約內閣的一個手段,如果沒有宦官八虎的維護,恐怕朱厚照這個小皇帝早就被那些文武大臣給架空了!
“這小子雖然算不上昏君,但也算不上什麼明君,堂堂的一國之君,竟然會被那些內閣大臣逼到這種份兒上,實在丟咱們老朱家的臉!”
“父皇,這裡麵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
“什麼疑點?”
“當初的朱祁鎮和朱祁鈺短命,這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後麵的幾個皇帝也都十分短命,這就有點兒不對勁兒了吧!而且據天幕信息記載,朱見深和朱佑樘都是死於一個太醫之手!”
“什麼!真的如此麼?史官何在?立刻給朕查找朱見深和朱佑樘的死因!”
朱元璋此刻突然感覺一陣脊背發寒,因為宮中的太醫都是天底下最好的名醫,這些名醫都關乎皇上的性命,一旦這些人出了問題,大明的根基怎麼能穩固?
朱標之所以對這方麵的事情如此關注,主要在於他早就得知自己多年後會死於疾病,所以隻要是這方麵的消息,他都十分的關注。
片刻之後,一群史官急急忙忙的找出來了之前天幕上記載的朱見深和朱佑樘的死因。
“回稟皇上,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十三日,庚辰,上不豫不視朝,敕文武群臣曰:朕偶患泄瀉雖止,氣體尚弱。欲調理數日,暫免視朝。其日行政務並謝恩見辭者,皆具奏以聞。”
“此後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連著三天憲宗都沒有視朝。十七日的時候朱見深告訴群臣自己病情已經好轉,考慮到朝政不可久廢,讓文武百官每日到文華殿朝見皇太子。之後的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皇帝仍然沒有視朝。”
“戊子,上大漸。召皇太子至,命早即帝位。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與凡國事之切要者,誨諭備至。太子頓首受命。”
聽到這裡,朱元璋眉頭緊皺,忍不住說道:“正值壯年的皇帝,竟然會因為腹瀉而駕崩?那朱佑樘又是怎麼死的?”
“回稟皇上,根據天幕記載,朱佑樘染病的時間是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次日五月初一日,孝宗依然沒有視朝,禮部尚書張昇等人赴左順門問安。明代的左順門就是今日故宮中的協和門,位於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門東側廊廡正中。當時孝宗對於病情還比較樂觀,回複群臣說:“朕體調理漸痊可”。並且讓群臣安心辦事。”
“那他怎麼就突然駕崩了?”
“回稟皇上,據說接下來從五月初二日到初五日,連續四天皇帝仍然沒有視朝。隨即在五月初六日孝宗大漸,派司禮監太監戴義召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緊急入宮。當時皇帝本人的症狀是“熱症”。”
“熱症?就是普通的風寒熱症那種小病?”
朱元璋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因為這種病症在他看來根本就不是病,隨便喝點兒薑湯什麼的就好了,這種小病怎麼就要了皇上的命?
“回稟皇上,天幕上是這樣記載的,應該不會有錯。”
“當時是哪個太醫為他們醫治?”
“回稟皇上,根據記載,憲宗皇帝駕崩之後,禮科給事中韓重上疏,指出太醫院掌院事、通政使劉文泰“投劑偏方,致殞憲宗”,而孝宗皇帝原本隻是在齋宮祈雨時偶感風寒,當時讓司設監太監張瑜去太醫院商量如何用藥。令人沒想到的是,負責診治的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和禦醫高廷和根本就沒有入宮為皇帝診脈,隻是根據張瑜的描述就開了藥方。”
聽到這話,朱元璋勃然大怒:“庸醫!都是庸醫!兩個皇帝竟然死在一個庸醫手裡!”
……
不管朱元璋多麼生氣,天幕還在繼續播放後續。
大明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104]),號堯齋、雷軒、天池釣叟,生於湖廣安陸州,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繼位,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時年14歲的興王世子朱厚熜承統,年號“嘉靖”。
即位不久,朱厚熜圍繞其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掀起了史稱“大禮議”的政治事件。
後朱厚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興綱紀等改革措施,下令退還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軍校匠役10萬餘人,史稱“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但朱厚熜後期迷信方士、浪費民力的行為,不僅使“新政”未能徹底實施,反使國勢日趨沒落,政治和經濟都出現了深刻危機。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發生了“壬寅宮變”,朱厚熜幾乎死於宮女之手。
此後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長期不視朝,由嚴嵩執掌大權。
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
“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