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執政中期,朝政日漸腐化,由於國家承平日久,明世宗逐步喪失進取精神,日益腐化,濫用民力大肆興建,議大禮的成功,使世宗獲得在宗法上的正統地位。
與此同時,他還要借助道教來神化自己。
而且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方士、道士們利用明世宗夢想長生不死和靈瑞現象的迷信,屢行詐騙之術,愚弄明世宗,使每年不斷修設齋醮,造成巨大的靡費。
明世宗一改諸帝佛、道兼崇的習慣,而專奉道教,壓製佛教。
他對道教的崇信主要是迷信其齋醮方術,同時為了神化自己,他還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號。
隨著楊廷和的去職和大禮議的升級,明世宗的崇道活動也隨之升溫。
齋醮的內容自祈雨雪、禳旱澇、祛病除災以至求嗣延年,抗倭禦虜幾乎無所不有。
他還賜給入直大臣道教冠服,百官齋醮時,派禦史糾儀,派親信察其不虔者。
世宗對道教方術十分迷信,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皆以祈禳祓除獲幸,寵遇不衰。
段朝用以燒煉術進,胡大順以呂祖“三元大丹”進,其他以丹法秘術進者不可勝數,往往以此瞬息寶貴。
明世宗還仿效宋徽宗故事,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號,直接神化自己,又自號“雷軒”,“天池釣叟”。
嘉靖十九年(1540年),太仆卿楊最以諫監國議且直言求仙之荒謬。
最終結果為:“杖死。廷臣震懾,大臣爭諂媚取容,神仙禱祀日亟”。
在明世宗的高壓下,直諫之風漸息,一時“諂風滔天”。
史稱“古今獻詩頌聖者……惟世宗朝最為繁夥”。
可見明世宗對得寵的道士多賜以高官厚爵,百官的榮辱進退也往往取決於是否虔心奉道;對於直言批評朝政得失的官員,則殘酷打擊。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十幾個宮女以楊金英為首,決心要害死明世宗,後失敗,史稱“壬寅宮變”。
事後,明世宗便搬到西苑的萬壽宮,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寢宮裡。
宮婢之變後,明世宗把轉危為安歸功於事玄之效,更加熱衷於齋醮祈禱。
他躬服道教衣冠,“以為祈天永命之事”;後妃宮嬪“皆羽衣黃冠,誦法符咒,無間晝夜寒暑”。
嘉靖晚期,邊事廢弛,吞沒軍餉,倭患漸起。
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朝的禍患。各地也爆發多起民變。此時東南沿海工商業發展起來,而海禁依然厲行,沿海民眾和王直集團與朝廷的鬥爭非常引人注目。
嘉靖二年(1523年)爆發了“爭貢之役”,此後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布中斷一切貿易。
期望以圍堵的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複,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嘉靖倭亂”。
嘉靖三年(1524年),以後爆發多起大同兵變,嘉靖十四年(1535年)爆發遼東兵變,又發生廣寧兵亂。
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明王朝的**軍隊根本抵擋不住蒙古的騎兵。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吉囊襲擾大同,殺明朝指揮周岐。
六月,瓦剌部襲擾邊塞。
七月,吉囊入寇萬全右衛,總兵官白爵在宣平迎擊,將其擊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春,俺答多次入塞襲擾。
八月,俺答汗進犯延綏。
十月,朵顏入寇,殺守備陳舜。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稱汗,遣使議和並求通貢,明世宗屢次拒絕。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團騷擾沿海地區稱為“倭人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為武力逼迫明世宗答應互市,俺答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
因賄賂嚴嵩子嚴世蕃而任宣大總兵的仇鸞惶懼無策,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
八月,俺答移兵東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殺掠懷柔﹑順義吏民無數,明軍一觸即潰,俺答長驅入內地,營於潞河東二十裡之孤山、汝口等處,京師戒嚴。
明世宗急集兵民及四方應舉武生守城,並飛檄召諸鎮兵勤王。
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騷擾八日,於飽掠之後,得到明朝通貢的允諾,仍由古北口退去,史稱“庚戌之變”。
事後,嚴嵩又殺執行他的命令的兵部尚書丁汝夔以塞責。
俺答以武力成功逼使明世宗答應開市,但北部邊境薊遼地區的滋擾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方消停。
葡萄牙人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取得入居澳門的特權。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來自日本的僅有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蕪湖、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橫行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爆發振武營兵變。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率戚家軍等在台州九戰九捷,殲入寇台州之敵。
此後,戚、俞聯合,基本肅清福建、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二軍配合,擊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東南沿海的倭寇最後蕩平。
嘉靖中後期,明世宗寵信奸臣嚴嵩,造成了很大的惡劣影響。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提拔年過六十的嚴嵩入閣,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後改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嚴嵩誣害夏言,明世宗準其再任內閣首輔,因而嚴嵩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