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最初定下的計劃是在三月五日起事,並讓渠帥馬元義將荊揚二州的數萬信徒收攏到鄴城。
雖然黃巾起義事出突然,但畢竟張角謀劃、組織已久,緊隨著張角,太平道三十六方信徒蜂擁而起。
聲勢浩大的黃巾軍焚燒官府,劫掠豪族地主聚居的塢堡,各地州郡儘皆陷落,甚至連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都被河北黃巾軍活捉。
在不斷地勝利中,黃巾軍也迅速擴大,很快遍及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並且形成了潁川、南陽以及張角兄弟麾下黃巾軍所在的河北三大主要戰區;從南北兩個方向,對東漢的都城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為了防備黃巾軍的進攻,河南尹何進被晉為大將軍,率重兵駐紮洛陽附近的都亭。
同時,東漢朝廷在八個關口設置都尉,以加強洛陽外圍防禦。
漢靈帝下詔大赦黨人,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又派遣北中郎將盧植討伐河北黃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配合朝廷軍隊對各地黃巾進行鎮壓。
麵對朝廷軍隊和地方義軍的雙重鎮壓,各地的黃巾軍在數月間被逐個擊破。
到秋冬之間,張角病逝,其弟張梁、張寶先後在廣宗、下曲陽被殺。
黃巾主力由此被東漢朝廷徹底鎮壓,黃巾起義也宣告失敗。
但是此後的數十年間,始終有大大小小的黃巾餘黨在各地堅持鬥爭,一直持續到東漢滅亡。
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同時期的五鬥米道因為有著公認的宗教首領、統一的宗教經典、固定的宗教信仰、嚴密的宗教組織這四大宗教要素,被後世視為道教的正式開端。
而如太平道樂等張角為傳播太平道所製定的各種科儀,也影響著日後正統道教的演進路徑。
當然,太平道對道教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張角以其名義所發動的黃巾起義。
作為太平道對本教經典《太平經》所弘揚的太平信仰的一次踐行,黃巾起義是消極無為的先秦道家開始向積極有為的魏晉道教轉型的標誌,也為緊接著的如曹魏等封建王朝建立宗教政策提供了教訓。
後世道教上層出世修仙與下層入世濟民的宗教格局便是基於曹操對道教的政策逐漸演變而成。
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雖然沒能直接推翻東漢政權,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使得宦官和士大夫集團矛盾進一步激化,讓本就**的東漢政治越發黑暗。
同時由於黃巾起義在攻陷州郡過程中,著重對豪強地主進行打擊,使得戰後北方出現大量荒地,這極大緩和了東漢以來土地的惡性兼並。
黃巾起義還開創了中國農民起義運動借助宗教名義開展的先河,後世如宋元間的白蓮教、清末的太平天國、義和團等農民起義運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黃巾起義的影響。
而平定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總結教訓,將軍政大權下放到地方,促使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局麵的產生,直接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
……
在張角之後,天幕第二個介紹的是水鏡先生。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鑒彆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南郡人龐統聽說司馬德操住在潁川,所以走了兩千裡路去拜訪他。
到了潁川,正遇上司馬徽正在采桑葉,龐統便在車裡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的事!”
德操說:“您暫且下車。您隻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耕作,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以桑木為門軸的簡陋屋舍裡,也不願住官邸。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裡,外出騎肥壯的馬,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歎的來由。即使有呂不韋的爵位,齊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龐統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聲音洪亮的鐘鼓,那就不知道它的聲音之響。”
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
談論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驚異,並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使龐統漸漸為他人所知。
司馬徽博學多識,精通奇門、經學,在荊州時與漢末名士宋忠齊名。
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隻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
司馬徽知道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
有人對劉表說:“司馬德操是奇士,但沒有遇上知己。”
後來,劉表親自去拜訪司馬徽,並說:“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這人隻是一個小書生而已,他的見識和普通人一樣。”
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關係甚密。
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漢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諸葛亮、龐統卻隱居在襄、漢之間,淡泊名利,不輕易投靠他人,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後來,依附劉表、屯駐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
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隻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
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
同時,徐庶也曾經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
劉備便以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司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