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不是為了這個天下呢?
李應也明白這一點,他稍作沉默,然後道:“李子冀是不一樣的。”
李孟嘗這次真的有一些好奇,他很少在李應的口中聽到類似此般的評價:“你如此覺得?”
李應想了想,說道:“這是一種感覺,我無法形容。”
所謂感覺這種東西,自然是難以準確形容出來的,李應信任李子冀不僅僅是因為聖皇信任他,宋帥信任他,他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信任。
從當初李子冀入京到現在,所做的一件件事,所經曆的一切,其實如果客觀去看,去評價,就會發現很難讓人不信任。
“就因為一種感覺?”
李孟嘗有些冷淡。
李應看著他:“您當初,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嗎?”
李孟嘗再次沉默了下來,他對李子冀的情緒其實始終都是複雜的,一個過錯之後所誕生的私生子,本就不值得過多理會。
直到後來李子冀來了長安城,接二連三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情。
這並非是說李孟嘗看見人家出色後就心裡後悔,而是完全站在客觀的角度,當時的李孟嘗認為自己以前看錯了李子冀,小覷了這個私生子。
他偶爾會為李子冀做的事情感到驕傲。
但在對付李子冀的時候又會保持冷眼旁觀的漠然,這種看到你優秀覺得欣慰,看到彆人要殺你我也不想摻和的複雜情感,就是李孟嘗對待李子冀的情感。
也許,還存在著那些一點歉疚。
“我與他之間的恩怨,是注定無法調和的。”
李應道:“當年遂寧那場大水,是皇後的手筆,李子冀也很清楚這一點。”
遂寧一場大水,造成了數萬人,包括李小婉的死亡。
在這件事情上,也許是聖皇唯一一件愧對天下的事情,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處理皇後。
當年,這場大水,有著國公府的影子,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國公府的手筆,包括最開始的李子冀,但後來他查出,這一切背後的操縱者,隻是皇後。
皇後如今還活著。
有消息說,要不了多久,她便要離開長安,去往皇陵。
也許以後便會永遠生活在皇陵外。
皇後應該為遂寧的數萬人付出代價,可事實就是,到了此時此刻,什麼人夠資格對皇後動手呢?
虞蘇?
還是李子冀?
他們都該動手,但實在是沒辦法動手。
這筆債或許永遠也沒機會討回來。
當年那件事,雖然皇後是始作俑者,但國公府在其中終究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尤其,李孟嘗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在意過李小婉,這才是橫在父子二人心中跨越不過去的檻。
“到如今,事情的起因如何早已經不重要。”李孟嘗麵無表情:“從新曆三十一年冬開始到如今,我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次衝突,何況這其中,還有你弟弟的死。”
李若死在了李子冀手裡。
這也是他和李孟嘗之間仇怨更加不可能化解的更重要原因。
李應微皺著眉,終究還是沒有開口說什麼。
他和李若雖然是親兄弟,但是感情基本沒有,而且李若性情陰沉,做事不計後果,之所以會死,也完全是咎由自取罷了。
李孟嘗當然感受得到李應此時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