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並不能直接管理地方民政、財政等事務,這些事務仍由地方各級政權機構負責。
此外,他還在藩王官屬中配備長史等主要官員,負責監督藩王。
如此一來,藩王們便可安安分分的各司其職,防範北方殘元勢力,以及拱衛中央。
朱元璋突然眼神一黯。
他感覺自己已經將方方麵麵都想到了。
隻可惜,被朱允炆那小子,給削藩削得支離破碎。
......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覺得推行郡縣製還是很有必要,並把矛頭指向了外敵。】
【漢武帝認為這樣既能解決內部問題,就能打擊外敵。】
【結果到了西漢後期,皇帝年幼即位成為常態,外戚趁虛而入,逐漸把控朝政,最終被王莽篡了政權。】
【到了東漢,皇帝誰都不相信,把權力交給了覺得最不可能造反的太監上。】
【結果太監一朝得勢,更是肆意妄為。】
【結黨營私,賣官鬻爵,將天下攪得雞犬不寧。】
【終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朝廷隻好把權力下放給地方,期望地方勢力能夠平定叛亂。】
【然而,這又導致地方勢力又開始坐大。】
【最終,皇帝徹底失去了權力,成了傀儡。】
......
曹操忍不住點點頭。
在他看來,西漢滅亡,外戚篡權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後人總說“東漢幼兒園”,說東漢的皇帝年齡小,其實西漢又何嘗不是“幼兒園”。
漢平帝劉衎登基時九歲,漢孺子劉嬰登基時兩歲,且他們都是權臣王莽所立。
由於皇帝年幼無法親政,皇太後便順理成章臨朝稱製。
自此,外戚在朝中的權勢逐漸形成,淩駕於皇權之上。
而到了東漢,還是逃脫不了外戚乾政這個魔咒。
皇帝年幼即位,政權由太後主持,導致外戚專權。
皇帝長大後,又依賴宦官鏟除外戚,形成宦官專權。
外戚與宦官,在東漢的朝堂之上交替專權,使得東漢的統治根基開始動搖。
後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崛起。
一些地方官員和豪強,形成了半獨立的割據勢力。
在黃巾起義後,朝廷為了鎮壓起義,授權州牧集軍政大權。
各路勢力便趁機擴張,長期混戰。
於是,便就形成了如今這般局勢。
......
【最後,卻是司馬家族趁機上位,偷走了曹魏的江山。】
【司馬家族吸取了曹魏的教訓,認為是曹魏過度打壓皇族,致使皇族過於衰弱,才導致了滅亡。】
【於是,司馬家又開始大肆分封,來穩固政權。】
【結果八王之亂爆發,晉朝國力大損。】
【最後被外族入侵,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