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隋唐時期,科舉製度誕生。】
【不論出身,不論社會關係,隻論考試成績。】
【從理論上講,這對老百姓是好事。】
【但不管什麼事,一扯到理論上就要完蛋。】
【科舉製度壞在哪裡呢?】
【壞就壞在其考試科目太多。】
【科舉製度在最初誕生的時候,考試科目包含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算術、時事政治等等五六十科。】
【甚至,就連人身板直不直,相貌怎麼樣,氣質怎麼樣,長得帥不帥都要考。】
......
此時,各朝的大部分古人不由得感到詫異萬分。
科舉製度剛剛誕生的時候,平民子弟雖然可以通過考試入仕,但早期科舉名額依舊有限。
所以,早期科舉參與的人數也不多。
因此,隻有極少數古人才知道早期科舉的真實情況。
此時,他們感到很是不能理解。
若是一位富家公子,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
自幼養尊處優,生得白白淨淨,一進考場就占儘優勢。
而農民的孩子,每日麵朝黃土背朝天,空閒的時候才能學習一下。
十八的年紀,卻看著像八十。
這樣的農家子弟,可能連考場都進不了。
科舉製度的創立,本意是要打破門閥對朝堂的長期壟斷,為寒門子弟開辟一條晉升的通道。
讓真正的人才,能夠入仕。
那為何科舉製度還會對人的相貌產生偏見?
這不妥妥的還是更加偏向門閥嘛。
不過,他們突然聯想到了唐朝的著名落榜生黃巢。
貌似就是因為長相不佳。
所以,以貌取人這事,並非無跡可尋。
......
【而且就算考生形象好、氣質佳,可科舉考試那麼多科目,每一科都要花錢。】
【作為老百姓的孩子,根本無力承擔。】
【況且家裡那麼多農活要乾,學一科都得忙裡偷閒。】
【那麼多科目,根本就沒時間學。】
......
各朝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對此深有體會。
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若是想在科舉中殺出一條血路。
真的是難如登天!
......
【除了這些,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判卷老師的主觀性。】
【主考老師在閱卷時直接說,你的觀點我很喜歡,但你的文筆太爛。】
【不好意思,你沒通過。】
【又或者,你的文筆特彆好,但你的觀點我不喜歡。】
【那你也照樣也彆想上榜。】
......
楊堅也逐漸看出問題在哪了。
文筆、觀點,這些都是很主觀的東西。
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標準。
......
【即使夏洛的作文寫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