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更是直言“有本事你去把泰山的匪寇給平了啊!自己無能還嫌彆人手長,呸!”
直把劉岱氣得不行。
但他也沒辦法,那公孫瓚說的話,自然可以當成放屁。但這趙二可不是他暫時能奈何得了的,再加上有陶謙幫他,自己更是沒轍。
而徐州那邊,陶謙見張超呆在陳留那邊不回來了,便開開心心地收回了廣陵的兵權,現在整個徐州終於沒有跟自己唱反調的了!
還有孔伷,聯軍還沒散的時候就被袁家人陰謀搞死了。對外則宣稱是被董卓軍的部將李傕給宰了。
趙二一直也沒關注過這人,以至於連他什麼時候沒的都不知道。這也算是這人的悲哀。
再說孫堅那邊,他率領部隊一路向南,途徑南陽,趕往長沙。在某天傍晚,部隊紮下營地後,忽然有信使來訪。孫堅拿過信來,發現居然是袁術寫給他的。
他拆開信一看,信中先告知了他十八路諸侯討董聯盟已經解散的消息,而後說雖然繼續揮兵討董、光複朝廷已是不可能了。但是當初袁術畢竟答應過表舉孫堅為豫州刺史,他袁術是個守信之人,說讓他當豫州刺史,就一定會讓他當上豫州刺史。所以建議孫堅不用回長沙了,直接去豫州上任就好。而且袁術還額外表舉他為破虜將軍,使他有名正言順的帶兵權。
豫州是袁家的老家,隻要有當地勢力的支持,是否有朝廷任命根本不重要。就如同之前袁術在南陽,雖然不是那裡的太守,但因為有當地世家的支持,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朝廷任命,就可以自由調集南陽的兵馬錢糧,而不受任何人掣肘——唯一能掣肘的南陽太守張谘已經被孫堅殺了。
當然,好處不是白給的,在信的最後,袁術開出了他的條件與袁術結盟,在袁術有需要時,聽從其指揮,與袁紹及其同黨開戰。
這是很明顯的交易,我給你地盤,你給我當打手。
孫堅首先鬆了一口氣,慶幸袁術不是來跟自己討要劉辯的。而後開始與眾將商議。
程普分析道“主
公,我看可以答應袁術。主公先前已然因為弘農王之事得罪了袁紹,那袁紹四世三公,勢力極大。要想同他對抗,唯有聯合同是四世三公的袁術一途。”
孫堅然之。
不過長沙還是要回的,畢竟那邊還有些亂七八糟的家底,不能說拋棄就拋棄。
至於孫堅的家眷倒是不用擔心,自己當初離開長沙參與討董時,就已經把家眷移居廬江舒縣了。
袁術帳中。
袁術接到孫堅的回信,微微一笑,對身旁一個謀士道“大將,孫堅業已歸順,接下來該將如何啊?”
謀士笑道“弘之前曾跟主公說過。現如今天下諸侯,大多奉袁紹為袁家之主,而輕視主公您。故而主公若要確立袁家真正主人的地位,那麼久少不了兩個策略一為拉攏更多諸侯投靠主公,二為消滅投靠袁紹的諸侯。十八路諸侯討董期間,袁紹作為盟主,其舉止表現,很失眾望,相信以後這些諸侯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背離他。而主公在討董期間,僅僅是得罪了孫堅與趙二而已。現如今孫堅已然歸順,主公需再略備禮物,並書信一封送往青州,與趙二交好。另外,徐州陶謙、幽州公孫瓚,在討董期間皆對袁紹不滿,主公亦可聯絡他們,縱使不能讓他們歸順主公,亦可結為盟友,共抗袁紹。此即為策一。”
這位謀士便是楊弘,表字大將。
袁術點點頭,示意楊弘繼續。
“之前天下尚算安定。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世間敵人也隻有董賊一個而已,孫堅殺死張谘,亦是以討伐董卓同黨的名義。然而自劉岱襲殺橋瑁後,便打破了一直以來的規則。從此諸侯們會越來越毫無顧忌地相互廝殺,撕破臉皮。而兗州那邊,支持袁紹的人不少。雖然表麵上劉岱已經掌控了局勢,然而他這一不義之舉,定然會招致有心人的不滿,進而起兵討伐。主公可先書信一封給劉岱,若他識相投靠我們,就幫他掐滅這股萌芽,並借機誅除袁紹一黨。若是他不識相,我們就可從中挑動,讓兗州換個主子!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趁兗州諸雄幾敗俱傷,皆已疲困之時,出兵乾預,若謀劃得當,兗州之地未必不可落入主公之手!此即為策二。”
袁術聽後大喜,當即同意了楊弘之策。
就這樣,群雄逐鹿的時代,在殺戮與陰謀中正式開啟。
在正史裡,孫堅在殺了王叡和張谘後,就成為了豫州刺史、破虜將軍,他是以這個身份參與討董的。
臧洪才是諸侯討董時的盟誓者。“漢室不幸,皇綱失統……”那番話其實是臧洪帶頭念的,羅貫中在演義裡改讓袁紹來念了。
孔伷的死在正史裡是個謎,有的說法是被李傕他們殺的,也有說是病死的。
袁術麾下長史名楊弘,正史裡未記錄表字。演義裡此人被羅貫中誤寫為楊大將,是他把三國誌孫策傳中“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這句話裡的弘字看漏了所致。然而作者想到,弘者,大也。楊弘若起表字為大將,居然也說得通。於是在小說中設定楊弘字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