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公孫瓚頓時大怒,心說你這個無恥小人,居然敢把本將軍的功勞都算到你頭上去了!
本將軍在戰場上打生打死,浴血揮汗,折損了多少弟兄才替你消滅了匪患。你倒好,讓你出兵攔截你不出,讓你糧草你不給,什麼都沒乾,光縮在城裡頭花天酒地,到最後功勞卻全變成你的了!
啊,我想起來了!你這個河間相還是董卓封的,討董聯盟裡也沒有你,你這個甘為董卓鷹犬的走狗!
之前本將軍大人有大量不跟你計較,你居然還蹬鼻子上臉,騎到本將軍脖子上拉屎了,是覺得本將軍是好欺負的麼?
行,我這次也學學那孫文台,他能以誅除董卓黨羽的名義殺了南陽太守張谘,我也效仿他殺了這個河間相應劭!
於是暫時放下波才之事,開始調轉馬頭,轉頭攻打河間國。
既然準備跟應劭撕破臉,那就不需要再顧忌什麼了。公孫瓚便先下令大軍四散,前往河間國內各鄉縣進行劫掠,金銀財物什麼的倒是其次,主要是收集糧草。
既然你應劭不肯給我糧草,我就自己來“拿”!
那些鄉縣的官員們看到公孫瓚的軍隊再次到來,本來還笑臉歡迎,嘴上感謝他們替自己趕走黃巾。結果沒想到麵前這些之前還對自己很客氣的白馬義從們,瞬間翻臉,強令自己打開府庫,然後衝進去就搬東西。
官員們不由目瞪口呆怎麼義軍突然就變成了土匪?
應劭那邊很快接到了消息,但是他才不敢派郡兵過來阻攔。開玩笑,自己連黃巾都不敢打,哪裡敢打剛剛戰勝黃巾的白馬義從?隻能放任公孫瓚放手搶掠。
公孫瓚在收集到足夠糧草後,便準備前去攻打國都,這時單經過來勸道
“將軍,青州軍現在在南邊甘陵國那裡追擊波才,他們沒什麼騎兵,要追波才的話估計很難追上。末將懇請率領一支小部隊前去支援!”
單經受過張飛救命之恩,自然想著要幫青州軍一把。而公孫瓚同樣也覺得自己為了私仇而置盟友於不顧,不太妥。
之前沒糧草的時候也就罷了,既然現在有糧草了,那派一部分人過去也好。至於單經嘛……
“你小子還是老實跟在本將軍身邊吧!”連中兩次埋伏的家夥,立功機會自然要削減!
於是改派田楷統率一支騎兵南下去支援劉備,而自己和嚴綱、單經則率領剩下大軍開始包圍河間國都樂成。
樂成城內國相府。
應劭此刻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在原地走來走去,焦躁不安。最後猛地一拍案幾,質問下首諸人“初始本相聽你們的,拒絕為劉備、公孫瓚他們支援。之後送往朝廷的表章也是按你們說得寫的。現在好了,人家公孫瓚打上門來了,你們怎麼不說話了?”
底下人則紛紛在心裡吐槽道怎麼把鍋甩我們身上了?我們當時隻是提了建議,最後做決定的還不是你?
而當初反對此舉的那些人
更是擺出一臉“不聽我言,方有此禍”的表情。
在沉默了一會兒後,有一人打破氣氛道“國相,我認為應該去書信一封給公孫瓚,表示歉意,並獻出糧草給他,方可免禍!”
應劭一看,原來是河間國鄚縣人刑顒,字子昂。此人曾被舉薦為孝廉,又被司徒征召,都沒有接受。是個名士,本來是一直在家中躬耕隱居的。
後來他聽聞此地新任國相應劭明正典刑,重視法度。尤其是在處理河問人尹次,潁川人史玉的事件中,做法十分得當,很令他佩服。另外應劭還對禮儀一道頗有見解,據說正在編撰一部關於禮儀的著作。
刑顒欽佩之下,便接受應劭的征召,成為了他的幕賓。
然而在他跟了應劭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人優點自然是很明顯的,跟傳聞中一樣。而缺點也同樣明顯,就是對軍事、外交都極不擅長。軍事方麵比趙括還不如,完全就是一紙上談兵、信嘴胡扯之輩,讓他帶兵,本來百分百能贏的仗,他都能給打輸了。
外交就更不堪了,為了當高官而擅自接受逆臣董卓任命,在關東群雄起兵討董時,他又裝聾作啞,認為自己什麼都不乾就不會得罪任何人了。
現在又聽信座下奸邪之人的讒言,乾出了搶彆人功勞這等令人不齒的齷齪事。
有時候刑顒都懷疑他道德方麵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