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廠子的規模還很小,在“三毛”故居邊上稻田當中叫“天後宮”的寺院裡,沒有幾台機器,進出廠子是隻能容得下一輛自行車通過的田間小路。
據傳兩個人性格合不來,都想當老大。
後來公社又在邊上開了造紙廠,就把阿伯抽去負責搞籌建。
籌建班子中有一個老乾部,當過小公社時“樂家”公社的社長,都叫他樂社長。
傳聞兩個人又鬨了矛盾。
乾了一年多,正好逄上大隊擴並,“碶頭”和“煙墩”合並成立海豐大隊。
他又調回來當大隊書記。
跟著他在造紙廠當臨時工的小女兒“阿毛”也回到了村裡,負責放養她家買來不久的一隻小水牛。
那時我家裡也養了二頭牛,還有幾十隻鴨。
倆人放牛時還時常在一塊聊天,感覺隻有小學文化的她好象蠻懂“事”。
阿伯在廠裡管過事以後,眼界開闊了很多。
再一次當大隊書記,他把精力重點化在農業之外的多種經營上。
先是買了一隻比原來我們村子裡要更大一點的運輸船,取名“海豐二號”,做大運輸業。
再是利用沿海貝殼資源,開了一家石灰廠。
當時農民、漁民手頭有了點閒錢,開始大批造新房,石灰需求量增加,生意很好,買石灰要預定。
負責廠子的父親每天忙得很晚。
原先隊裡一隻近海漲網的小機帆船也改變了單一的漲網作業,做起了海蜇捕撈。
在契門口開起了海蜇加工廠,也允許村民批量優惠購買新鮮海蜇自己製作,作為副業收入。
記得父親有一次把整船海蜇買來,用傳統製法製作了大量的海蜇頭、海蜇皮,裝滿了家裡所有的瓶瓶罐罐,吃不完叫大哥到處去賣。
有一陣子還在海塗靠近海邊養了一長排紫菜,收上來用原先涼曬蕃薯乾的竹席曬乾出售,那紫菜的味道也很地道。
還買了一些桃子和桔子的樹苗,裁種在村口的坡地上。
專門請了公社的農技人員指導裁種。
正在他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傳出了關於他和大隊婦女主任的一些閒言碎語。
一開始伯母去公社裡鬨,因為沒有證據沒得結果。
阿伯開始不回家,住大隊部。
伯母就去大隊部吵鬨。
後來他就乾脆下到運輸船上去,大隊書記也不乾了,說是讓位給年輕人。
若乾年以後,大隊所有的財產都作價賣給個人。
村子裡二戶人家買下了二隻運輸船,召集自家兄弟親戚當了船員,成了“個體船”,阿伯也上了岸。
他利用自己的人脈和門路在契門口造了一間小房子,開了一家賣雜貨的小店,做起了小店主。
他是老乾部、老模範,國家給他不低的勞保工資。
但一直到他臨終都沒離開那個小房子。
父親在他過世後還在跟他比“我年紀比他大一歲,還活著!”
不過,阿伯到最後還是留了一手
他把壽墳選在父親壽墳的正上手的山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