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他虛弱地詢問起身後陵寢安排時,話題突轉至那位神秘的鴻臚寺丞李可灼身上。仿佛命運的捉弄,光宗執意召見這位聲稱持有神藥之人。李可灼匆匆入殿,一番診脈過後,他口中所述病情病理竟深深打動了瀕臨絕境的光宗,似乎帶來了一線生機。
儘管群臣退避在外,麵對李可灼手中的紅丸,無不心生疑竇。據聞,這藥曾試用於其同鄉二人,效果截然不同——一人病情惡化,另一人卻略有好轉。劉一燝輔臣深感憂慮,斷言此藥非絕對安全;孫如遊禮部尚書更是警覺,強調此事關乎龍體安危,仙丹豈能輕率入口?
然而,在緊閉的宮門背後,一股無形的壓力迫使事態急轉直下。一名內廷乳媼焦急催促,要求即刻煉製並進奉丹藥。群臣麵麵相覷,最終不得不硬著頭皮,同意李可灼現場調製藥劑。不多時,一顆鮮紅的丹丸出爐,光宗即便飲水已顯艱難,卻依然決意服下。令人驚訝的是,服藥後光宗竟短暫恢複了氣力,稱讚李可灼乃國之忠良。
惶恐不安的群臣退出宮殿,門外靜候佳音。不久,宮內傳出消息,稱皇上服藥之後身體暖和舒適,食欲漸增,一時之間,群臣雖心中疑雲重重,卻又難掩欣喜之情。李可灼以及禦醫們留在殿內密切關注,時光恰逢巳午交替之際,一切宛如籠罩在一片神秘而緊張的氣氛之中,等待未知的命運裁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李可灼神色凝重地步出紫禁城,奔赴內閣總理方從哲處,帶著一份讓人背脊發涼的消息皇上藥力似有消退跡象,急需再服一粒紅丸續命。儘管禦醫們異口同聲警告,堅決反對再次施藥,然而,皇上那近乎哀求的急迫催促猶如一道無法違抗的聖諭,使得他們不得不硬著頭皮準備第二顆藥丸。
就在這一片忐忑不安的氛圍中,九月初一的拂曉時分,隨著五更鼓聲的敲響,宮牆之內突發變故。光宗皇帝的健康狀況瞬間惡化,如同懸崖邊搖搖欲墜的大廈,頃刻間崩潰。眾臣尚未從睡夢中徹底清醒,便被一陣疾風驟雨般的內監緊急召喚衝散了寧靜,慌亂中奔入皇宮,愕然發現龍椅之上已然空蕩,光宗已駕鶴西歸。
方從哲在驚愕與混亂交織之際,急於穩定局勢,迅速召集閣臣,未經充分商榷便拿出早已草擬好的遺詔,以逝去君主的名義,對李可灼大加讚賞,並下令賜予豐厚的銀幣褒獎。這份遺詔甫一公布,立即激起軒然大波。朝野上下瞬時議論紛紛,人們心知肚明,遺詔背後的真正執筆者正是首輔方從哲。這一舉動,無疑在無形中將他與那撲朔迷離的紅丸事件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成為難以擺脫的嫌疑焦點。
十月的晚秋,籠罩著京城的不隻是落葉與寒霜,更有“紅丸案”真相探尋的熱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沸點。禮部尚書孫慎行與左都禦史鄒元標聯手投石問路,呈上了兩份震撼朝野的奏章。孫慎行擲地有聲地揭示“即使方從哲並無直接弑君之意,但他對事件的處置卻足以構成間接殺君之罪。他試圖洗脫弑君之名,卻終究難逃實質上的責任擔當。”這番言論如同一把尖刀,精準地劃開了案件核心,為徹查“紅丸案”的幕後黑手定下了嚴苛的調查方向。
麵對洶湧的輿論壓力,方從哲內心翻江倒海,反複斟酌之下,終於撰寫了洋洋灑灑的一篇奏折。在這部長篇累牘的自我辯護書中,他極力澄清自己與“紅丸案”的牽連,並以無比懇切的態度請求朝廷準許他遠離權力旋渦,告老還鄉。奏折送出僅僅十日,年輕的天啟皇帝便下達了禦批,同意了方從哲的辭職申請。到了十一月初,這位執掌朝政長達八載的老臣,黯然告彆繁華的京城,踏上歸隱之路。
與此同時,光宗暴斃的秘密引發了一係列更為大膽的猜測。禦史鄭宗周與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人敏銳地洞察到,此案或許與昔日宮廷內的“梃擊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懷疑背後潛藏著一個蓄謀已久的殺機,目標直指光宗本人。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則進一步揭露,光宗的猝死可能與鄭氏家族、甚至是光宗寵愛的妃子李氏等人之間的權力爭鬥密切相關,一場宮廷內的暗流湧動,正逐漸浮出水麵。
光宗登基未足月,突然駕崩,加之朝廷內部各黨派鬥爭如火如荼,這讓光宗死因之謎變得炙手可熱,同時也不乏揣測東林黨借此機會打擊異己的聲音。種種熱議的核心,便是圍繞著方從哲、李可灼以及崔文升等關鍵人物,他們的行為舉止均被置於放大鏡下審視。
吏部尚書張問達、戶部尚書汪應蛟、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禦史鄒元標等多位高官及眾多監察官員,紛紛對方、李二人涉嫌誤診誤藥提出強烈彈劾。禦史王安舜對此直言不諱“先帝脈象旺盛而浮大,乃是三焦火盛,麵部泛紫帶赤,滿麵發熱,喝粥亦煩躁不安。這是體內火毒積結,應當清火而非助火。紅丸中的紅鉛取自婦人經血,屬陰中之陽,純火精華,將其用於治療虛火燥熱之症,無疑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宗正是在服用紅丸後迅疾離世,而首輔方從哲竟在光宗駕崩當天,親自擬定遺詔,嘉獎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此舉引起了多方猜疑。禦史王安猛烈抨擊方從哲“隨意推薦江湖庸醫”,並指責其通過賞賜掩蓋自身過失。禦史郭如楚亦明確表示方從哲絕不該賞賜進獻可疑藥物的李可灼。在四麵楚歌的困境下,方從哲被迫按照太子指令,對李可灼處以扣除一年俸祿的處罰。
進入十月,孫慎行與鄒元標兩位重臣再度拋出兩份振聾發聵的奏疏,孫慎行一針見血地指出“方從哲雖然沒有直接殺害君主的動機,但他應對君主之死負有實質性的罪責。他試圖擺脫弑君之名,卻無法逃避實際釀成的悲劇後果。”麵臨諸多指責,方從哲無奈之下上書辯解,並請求離職退休。十一月初,這位飽受爭議的首輔黯然離開京城,結束了他在朝廷中的職務生涯。
在詭譎莫測的宮廷深處,禦史鄭宗周與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攜手揭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驚天秘聞。他們堅信,震驚朝野的“紅丸案”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數年前那個同樣撲朔迷離的“梃擊案”源自同一股黑暗力量的操縱——這股力量誓要將光宗皇帝推向死亡的深淵。
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則透過層層迷霧,將視線聚焦在了更加隱秘的角落。他大膽揭露,光宗暴卒的背後,竟然牽扯到了鄭氏家族與深受光宗寵愛的妃子李氏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爭奪戰。王之宷堅定地指出,光宗的死並非偶然,而是這場圍繞皇權的陰謀奪權戲碼中最殘酷的一環。在這座金色牢籠中,每一個看似無辜的角色,或許都隱藏著推動光宗走向滅亡的罪惡之手。如此一來,“紅丸案”不再僅僅是一場關乎皇族健康的醫療事故,更是一場波及宮廷內外,關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陰謀。
自從方從哲黯然離開京城後,卻始終未能擺脫“紅丸案”的陰影,一封封催命般的奏章接踵而至,要求朝廷對案件進行徹查。一日,年輕的天啟帝在堆疊如山的文書之中,赫然發現了一份來自方從哲遙遠故鄉的親筆奏疏。這位昔日的重臣在疏中痛陳己過,稱自己因年邁昏聵,未能有效阻止無良官員獻上致命丹藥,此罪當誅。為了贖罪並平息群臣的憤怒,他甘願請求削去所有官階,以垂暮之軀踏上流放邊疆的苦途。
此舉猶如巨石投湖,在朝堂之上激起了陣陣漣漪,不少大臣紛紛為方從哲求情,認為他的誠意足以感動天地。天啟帝也被這份沉甸甸的懺悔打動,然而,麵對尚未徹底澄清的案情真相,天啟帝心中猶疑不定,一時難以做出裁決。
就在這個微妙的轉折點上,一貫低調沉默的內閣重臣韓爌終於打破沉默,挺身而出。他憑借記憶的細膩筆觸,生動還原了當時宮闈內一幕幕緊張而又令人扼腕的場景,尤其詳儘刻畫了方從哲在進退維穀之際的複雜心境。韓爌力排眾議,直言“紅丸案”已困擾朝廷一年多,焦點人物崔文升和李可灼雖因誤診誤治導致先皇駕崩,但他們終究是在秉承聖旨的情況下用藥,雖有失職之罪,卻不宜過於苛責。因此,韓爌主張應適度懲罰二人,而對於“紅丸案”本身的追究,則應適可而止,以免陷入無休止的紛爭,阻礙國事的正常運作。
在晚明萬曆年間,韓爌以其深厚的政治資曆和卓越的品格威望聞名遐邇,他為官十餘載,始終秉持公正廉明的原則,深受朝野各方敬重。當其步入內閣,更是身處權力核心,親身經曆了那起震驚朝野的“紅丸事件”,與方從哲共同處理這一關乎皇家秘辛的棘手事務。因其言行素來穩重可靠,當他提交了一份揭示真相的奏折後,無疑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迅速平息了一場即將掀起軒然大波的危機。
轉瞬之間,天啟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揮動禦筆,下令追究崔文升與李可灼兩人的罪責。到了公元1622年,即天啟二年的歲末,朝廷做出了決定崔文升被貶謫至南京,而李可灼則被發配至邊疆服役。“紅丸案”在各派勢力的角力之下,最終以一種倉促而模糊的方式暫時畫上了句號。儘管如此,該案仍留下諸多未解謎團,其中的關鍵疑點並未得到確鑿的澄清。
時光荏苒,後世學者對此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激烈的辯論,試圖撥開曆史迷霧,解開光宗皇帝猝亡背後是否真與神秘“紅丸”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謎題。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挖掘史料、反複論證,至今這一問題依然籠罩在一層神秘而厚重的曆史帷幕後,成為了永久的千古之謎。
天啟年間,權閹魏忠賢一手遮天,暗中操縱朝政,企圖顛覆已定論的“紅丸案”。為了洗白這件宮廷疑案背後的黑幕,他無情打壓異議者。時任禮部尚書,堅持揭露方從哲罪行的孫慎行,不幸成為魏忠賢刀下的犧牲品,不僅被革職除名,剝奪一切官爵榮譽,還被判處流放邊疆的重刑。那些勇於指責崔文升的東林黨人士,也未能幸免於難,其中高攀龍麵對絕境,選擇了悲壯的投池自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待到崇禎帝繼位,局勢驟變,新皇勵精圖治,鐵腕肅清閹黨勢力,魏忠賢終遭清算。隨著魏氏垮台,“紅丸案”的真相再次浮出水麵,冤屈得以昭雪。然而,曆史並未因此安寧,崇禎帝駕崩之後,南明政權在風雨飄搖中成立,政治鬥爭再度上演,各方勢力借由“紅丸案”舊事重提,挑起新一輪的黨派紛爭。直至明朝江山傾覆,這個充滿懸疑色彩的案件仍如影隨形,伴隨著王朝的終結,留下了永恒的謎團與遺憾。
在那彌漫著神秘與陰謀的年代,明光宗朱常洛的猝然離世引發了無儘的猜想與爭議。坊間傳聞,光宗是因服下一顆名為“紅丸”的詭異藥丸而不幸喪命,但也有人堅稱其死因與紅丸毫無關聯,或認為是舊疾複發、或是疲於政事、亦或是被鄭貴妃設局陷害。甚至有觀點指出,是醫藥失誤導致了這位年輕帝王的隕落。
對於李可灼進獻的紅丸,朝堂上下意見分歧嚴重。一部分朝臣主張賞賜李可灼以示肯定,認為他了有效的藥方;另一部分則憤慨不已,提議對其嚴懲,削減其俸祿一年作為懲戒。還有人認為李可灼既非正式醫官,又不通藥理脈象,主張將他流放到邊疆之地。然而,在天啟五年,魏忠賢纂修《三朝要典》時,李可灼的遣戍之罰竟被取消,此事由此成為了天啟年間黨爭的重要議題,曠日持久地持續了八年之久。
紅丸的真實成分,更是引來了無數揣測。一種觀點認為,李可灼進獻的紅丸實則是尋常的春藥紅鉛丸,這類熾烈的藥物對於虛弱不堪、體內陰陽失調的光宗而言,猶如火上澆油,或許李可灼不過是效仿前人陶仲文博取功名,卻不幸時運不濟。另一種看法則傾向於認為紅丸是道教徒煉製的所謂“金丹”,若成功治愈重病患者,自然能夠名利雙收,若不幸失敗,則可歸咎於病情太過嚴重。曆經三百多個春秋,曆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設與推論,然而至今仍未有一個解釋能夠完全說服世人,光宗之死與紅丸的關係依舊是個謎團,等待著時光的揭曉。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