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大唐之李元霸!
貞觀十三年,二月初一。
長安城,太極宮,太極殿,大朝會。
這次的大朝會和之前熙熙攘攘的熱鬨場麵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大唐的朝臣還是外來的使臣,都在靜靜等待著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到來。
大唐的群臣基本都知道了,高昌國,基本要完了。
而各國使臣對接下來的要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隻是在內心裡祈禱,戰火不要殃及到他們身上。
這其中也包括了剛剛成為突厥主導的薛延陀,一直幻想著代替吐蕃統一高原的吐穀渾等一些較大的勢力。
彆看他們時不時的回挑釁大唐一下,但他們心裡都清楚,真的等到大唐要對他們主動出兵的時候,他們離滅國已經不遠了。
在眾人的等待中,大唐皇帝李世民昂首闊步走上了那個專屬他的禦座。穩穩的坐了下來。
待李世民坐穩後,一聲多年不變的尖銳聲音傳了出來“大朝會開始,眾臣工覲見!”
李世民用他那虎目掃了一遍底下正在行禮的眾人,用他那低沉的聲音開口道“眾愛卿平身,今日可有人有本要奏?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宰相房玄齡出列說道。
“房愛卿所奏何事?此次大朝會,先解決藩屬國問題。其餘問題過後再提。”
李世民先交代了一聲。
其實這句話就是說給各國使臣聽得。
每次大朝會要談論什麼問題,皇帝和大臣早就商量好了。
隻有那些小官小吏所提的芝麻蒜皮的小事,像什麼長安縣,萬年縣縣令彙報一下工作啊;像什麼給事中彈劾某某某了。這種小事才是沒有商量的。
“啟稟陛下,臣所說之事正是高句麗與百濟之事。前去兩國傳旨的使臣如今已帶著兩國國主的請罪信回來了。”
房玄齡說道。
“呈上來!”
李世民回答道。
一位內侍快步走下高台,從宰相房玄齡手中,接過那兩封請罪信。轉身快步走上高台,呈給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沒有接,而是用他那雙虎目在各國使臣中來回掃視。
所有的藩國使臣沒有一個敢接觸李世民的目光,兩頭深深的低下。
掃視了一圈後,李世民直接對著內侍說道“念!”
“偉大的大唐皇帝,天可汗。臣高句麗王高建武惶恐。”
“接到天可汗旨意,臣自當遵命。即刻停止對新羅的攻擊。並向新羅善德女王道歉。”
“臣謹遵天可汗旨意,如果新羅不侵犯高句麗邊境,高句麗不會再對新羅用兵。與鄰國新羅,百濟,和平發展,共同進步。”
“貞觀十三年萬國朝聖期間,臣高建武因與百濟,新羅三國混戰,沒有前往聖朝拜見天可汗。臣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倍感惶恐。”
“待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進入和平共處階段,臣高建武自當親自前往聖城,向偉大的天可汗請罪。”
“罪臣,大唐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拜上。”
內侍用他們那一類人特有的尖銳的嗓音念完了高句麗王高建武的請罪信。又拿起百濟王扶餘璋的請罪信念了起來。
內容與高建武的請罪信一般無二。就像出自一個人的手中一般。
滿篇都是華麗的請罪詞,態度放的很低,很低。看似給足了大唐皇帝李世民麵子,完全按照李世民的旨意行事。
但兩篇請罪詞都特彆強調了兩點。
第一,並不是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攻擊新羅國,而是三國正在混戰。
這一點,沒有準確的消息,真假誰也不知道。
反正新羅也好,高句麗,百濟也罷,所說的都是一麵之詞。
第二,在新羅不侵犯他們邊境的情況下,不會再對新羅用兵。
但新羅有沒有侵犯他們的邊境,還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的。兩國在邊境製造點衝突,太簡單了。到時候怎麼說都行。
就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高句麗王高建武和百濟王扶餘璋對大唐命令的陽奉陰違。
或許他們現在真的有那麼和大唐對抗一下的想法。或者所謂的附屬大唐可以,但你大唐皇帝的命令,在我們這個半島上行不通。
兩封請罪書裡的意思,作為大唐之主的李世民又怎麼會聽不出來。
但是無所謂。李世民要的就是他們給麵子就行。身為大唐之主。他也很明白,不管是高建武還是扶餘璋,能這樣識相的給他遞上請罪書已經難能可貴了。
“諸位愛卿都聽見了嗎?”
“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已向朕,遞上了請罪書。”
“表示嚴格按照朕的旨意做事。並表明待三國和平共處後,親自來向朕請罪。”
“鑒於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兩人良好的認錯態度。這件事朕覺得不在追究他們的責任了。”
“諸位愛卿可有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