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很快發現了運輸環節的漏洞,提出了疑問。
“老師,運輸環節創造的價值該如何界定,如果運輸的環節增加了商品的售價,那算不算是投機倒把?”
“好問題!”
“首先我們剛才說的是勞動創造價值,流通和服務創不創造價值的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運輸環節增加了商品售價算不算投機倒把的問題。
這是兩個問題,不能用一個答案或者一個標準去解決,你不能看我年輕就混淆概念!”
提出問題的叫劉煒,一個很有想法的學生,也是除了夏雨和高家姐妹之外李劍垚琢磨著挖過來做助教的人選。
“按照現在的供銷社的運營模式,我們大致可以看做農產品的流通是通過本地供銷機構收購,然後分貨流通的方式,這個運輸環節的成本基本由供銷社來解決了,屬於內部問題。
為什麼要說“大致可以看做”呢,因為他們在收購商品的時候給出的收購價格和出售價格也是一低一高的,這是商業行為,不是來賠本賺吆喝的。
同樣的,如果企業或者私人從事商品的從購到售的所有環節,一整個的商業流程裡,最終需要的是獲取利潤,這才是商業目的。
而商品的生產端到消費端本身就存在著認知、地域、距離、消費習慣、消費需求的差異,比如我60年代在川渝地區,山上有很多水果,當地的人們吃用的卻不多,到水果成熟的時候甚至都爛在了山上。
而同一時期的北方地區,人們似乎都沒見識過那些水果,更彆提消費了。
那麼你認為,這些水果有沒有消費市場,消費市場在哪裡,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劉煒的小眼睛眨呀眨,腦子飛快的運轉起來。
先是提出了個具體點的問題,水果都有什麼。
“柑橘,很甜很好吃的。”
“據我所知,柑橘的存儲時間還是比較久的,如果爛在樹上,那很可能是因為交通條件不行。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產地到居住地的交通條件,可以修路,方便柑橘的運輸。
如果是運到北方的話,可以采用火車運輸的方式,比如我下鄉所在的龍江省建設兵團,冬季水果難得一見,不管是水果還是蔬菜,都是有消費市場的。”
李劍垚手按了按,劉煒坐下來。
“說的不錯,說到了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但紙上談兵,不夠全麵。”
劉煒的小眼睛又眨了眨。
“這個問題涵蓋了一些係統性的問題,首先居住區和柑橘的產地之間是存在距離的,修路可以解決部分的運輸不便的問題。
但有沒有可能是當地的老鄉壓根就不知道這東西是能賣錢的?”
同學們充滿了不解,人怎麼會不知道水果能賣錢?
“彆不信,由於認知的差異,還是真有這種可能性的,像劉煒,你家是豫省商市的,那裡應該以小麥種植為主,那你說說,種出來的小麥都可以做什麼?”
“交公糧!”
“嘿,算是一種用途,但不是最終的用途,最終會變成麵粉,做成麵餅、麵條,吃進肚子裡。
但你當年種出來的麥子,有多少是做成蛋糕的?
申城凱司令栗子蛋糕,當時的價格大概在7毛錢每600克,而小麥的售價大概是1毛錢每斤,這中間存在著什麼樣的不同導致的價格差異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