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孫兒看來,這內閣應該如此搭建。
第一,內閣大臣的人數永遠都是單數,可有效的降低內閣黨爭的幾率。
第二,內閣大臣的任期不能是終身,得隔幾年換一批,如此也可以有效的降低黨爭的幾率。
第三,內閣大臣可以挑選那些六七品乃至無品無級的官員,他們品級和官職越小,越能降低風險。
這第四嘛,這內閣不能擁有批紅之權,隻有草擬方案的權利,最終的結果還需要皇爺爺最終的決定。”
朱元璋聽到這裡就點了點頭,隻有草擬之權又官小位低,而隨著人數的增加,這內閣的權利也會散布到這幾人身上,確實是不錯。
雖說是這樣,朱元璋還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大孫,雖說這樣做確實是挺好的,但皇爺爺還是覺得有些不妥。
這皇權咱們是要狠狠的抓著的,怎麼能把手中的權力下放給那些朝廷大臣呢?你再繼續說說,看還有沒有其它的。”
朱雄英聞言,就覺得有些為難了,這魚和熊掌哪裡能同時兼得,既要牢牢地抓住權利,又想著不下放權利給臣子。這皇帝就隻有一個,難道還能設置常務副皇帝不成?
那樣的話,自己那便宜老爹豈不是會活生生的累死?那麼自己穿越過來到大明,還有什麼意義呢?
“皇爺爺,如果既想抓住權利,而又不想下放權利給朝廷大臣,那麼隻有一個辦法。”
朱元璋聞言一喜,他還真想不到自己的大孫還能做到兩者都能兼得的計策,故而好奇的詢問道:“大孫,快跟皇爺爺說,是什麼計策?”
“提高處理政務的效率!”朱雄英說完,接著說道:“那該怎麼提升處理政務的效率呢?
首先,想必皇爺爺都知道,朝廷大臣給您的奏折,若有一萬字的話,七成都是廢話連篇,其餘三成才是正事。
因此,孫兒建議日後的奏折都應該摒棄此等陋習,政務就是政務,不是那詩會,應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如此,可以減少皇爺爺閱覽奏折的時間。
其二,實事求是,數據為先。何為實事求是,漢書有言,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原指根據實證,求索真知。
然,在孫兒看來,實事求是更應該按照實際情況辦事,不誇大不縮小。”
朱元璋點了點頭,口頭稱嗯之後,繼續說道:“大孫說得對,那些大臣給皇爺爺寫的奏折,一篇下來,全td廢話連篇,就那麼幾句話才是真正要說的話。
至於這實事求是,皇爺爺覺得不錯,此言有理。大孫,那麼數據為先又是啥?”
此刻的朱元璋如同小學生一般在吸收新的知識,又或者說是一塊海綿,在吸收海水。以前的認知固然重要,但是若是新的東西確實有可行性的話,那麼自己又怎麼會不采納呢。
畢竟千年以來,丞相製度一直存在,自己既然有心廢除丞相製度,那麼就不會去抵觸新的東西。
朱雄英也不急著說出來,而是先從腦海裡組織一下語言之後,這才解釋道:“皇爺爺,其實這數據為先,又可以說是統計學。
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描述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學問。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某個地方發生了水災,底下的官吏正常會彙報十室九空或者說傷亡千餘人或者萬餘人。那麼一千兩百五十人是千餘人,這一千九百九十九人也是千餘人,那這千餘人到底是多少人?”
朱雄英還想繼續說下去,朱元璋打斷道:“大孫,等等。大孫你說這個什麼統計學能推測未來的發生的事情,那豈不是跟劉伯溫那樣?”
朱雄英聞言一愣,這統計學哪裡跟劉伯溫的陰陽卜卦之數一樣了?但是又仔細想想,也差不多,這卜卦本就是根據天地規律,再結合一些東西,就能推測出來的東西。
朱雄英點了點頭開口說道:“皇爺爺也可以這樣理解,這統計學就是通過數據進行分析,在結合以往的數據下,進行推測。”
“嗯,大孫,你繼續說,皇爺爺聽完再仔細想想。”
其實說到這裡,朱雄英就打算不繼續拆開詳細說的,畢竟真的要說下去的話,這東西可以講三天三夜乃至更多的時間。
但是,身為後世之人,他是知道一個道理的,就是所謂的計策是要在符合大明背景下的,簡稱符合國情,他可不想說跟那個新朝王莽一般,做一些不符合曆史時代背景下的新政。
即使是要推行新政,也不能是現在,這大明還得積攢點家底啊,才能說是緩緩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