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生意很好,是能來錢的路子,錢大娘上了心,開始琢磨賣什麼好。
要說這人呐~就是不知足。
現在寬敞的大房子住著,兒孫滿堂,孩子們個個都懂事,壓力卻似乎比老老實實種地記工分那會兒大許多。
不僅錢大娘,急著給孩子們前程鋪路的王大娘以及大丫、方桂華等心思也活絡起來。
她們自己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憂心家裡的經濟,隻是沒人商量總不敢細尋思。
還是那句話,走出去,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這會兒人多,又都熟悉,說出去的話無知也不怕招人笑,這才極大地鼓勵了幾個性格內斂的婦女暢所欲言。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還真讓她們商量出點兒意思來。
“要說賣日雜買的人肯定多,可進貨是個大麻煩,咱們不認識人,就怕被人騙。不如就賣吃的吧?”大丫提議道。
“隻要做的好,價格公道實惠,不怕賣不出去。”
她到底年輕些,心思活,再加上之前去醫院時在路上買過一碗涼茶喝,給她留了些印象,很快便想到了做小吃這條路。
畢竟在座的都是家庭婦女,除了做家務做飯,還真沒彆的什麼能拿得出手換錢的本事。
大丫這話一說,錢大娘立刻開始尋思賣什麼好。
最好是國營飯店裡沒有的,這樣即便是為吃個新鮮也能吸引來顧客,不至於乾不下去。
其他人也開動大腦,不過因為消費經驗少,一時間還真想不出賣什麼好。
“要不做麵條?蒸饅頭?”二丫這小姑娘是個實在的,她自己出身貧苦,便認為做買賣就要賣頂飽劃算的東西才行。
從這也能看出一個人平時的消費習慣。
要是給二丫五毛錢,她肯定更願意去吃碗頂飽的麵條,而不是買巧克力甜嘴嘗鮮。
可是她能想到的,彆人肯定也能想到。
雖然舍不得,沒在外麵吃過,可但凡去過公社的都知道,如今公社除了國營飯店,在路口和醫院、學校、廠子旁邊也開了不少小吃鋪。
多是賣麵條、餛飩或是炸油條、糖餅的,要從這一大堆裡殺出重圍,隻靠相同的商品實在是難。
普羅大眾的適應性是很強的,開放個體戶才多久呀?公社便已遍地開花。
就連鄉下大隊也常有騎著自行車、挑著擔子吆喝售賣豆腐腦、餛飩、炸油條的。
由此可見不僅錢大娘等人,沒啥手藝又想掙錢的人大多都選擇了做小吃。
畢竟門檻低,就算賣不出去也能自己吃,風險小。
要是正兒八經進貨可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賣日雜還是賣服裝,賣不出去就得砸手裡,還得防著被供貨商騙,高價拿貨這種情況發生。
總之想掙錢乾啥都不容易,做小吃雖然可行,競爭卻大,不能隨隨便便莽撞著往裡衝,還得細尋思。
好在幾個人都是認真的性格,並不是一時興起,說笑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