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完了。”雷達點著一支煙,回答道。
“你覺得寫的怎麼樣?”
“嗯還算不錯吧,比較成功塑造了農民改革家嶽鵬程的藝術形象,較好地處理了曆史、道德與審美之間的關係”雷達思索了一下回答道:“另外,文字樸實。”
“就這點?”方明華反問道。
“你讓我要說多少?”雷達停下腳步,看著方明華笑道:“我是評論者,不是吹鼓手,我就看出這些優點。”
方明華聽了笑了。
“雷主編,聽你這口氣,你不太看好這本書。”
“對你呢?”雷達反問道。
“我也不看好。”方明華回答的乾脆利落。
“原因?”
“這部書算的上是改革文學範疇,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說,相對於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柯雲路的《新星》等作品,《騷動之秋》無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語言結構上,都看不出任何的創新和進步!”
“特彆是這部小說在內容上過度趨從於製度政策變化,在結構上簡單停留在時空順延的機械模式,在文本語言上更像那種蒼白空洞的報告文學,整個作品缺乏起碼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無法帶給讀者審美愉悅和情感共鳴。”
“作者把筆墨主要聚焦於嶽鵬程這個鄉鎮企業家身上,然後像流水賬似記錄了嶽鵬程遭遇的苦難、大膽的變革以及心性的畸變。整個故事隻是停留在事件表象上,既沒有遵循生活的邏輯,也缺乏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導致作品太過淺薄,甚至顯得過於流俗。”
方明華一口氣說了這麼多,雷達認真聽著,最後點頭表示同意。
“你說的對,這本書確實有許多不儘人意的地方。”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提議要將這本書納入到評委會成員閱讀範圍?”方明華說出自己的疑惑。
雷達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明華,在初評的20本小說裡,有幾本是反映改革現實的作品?”
方明華仔細想了想:“不多,侯泉聲的《商界》和彭名燕的《世紀貴族》可以歸於這個範疇。不過平心而論,這兩本我覺得更差,還不如這本《騷動之秋》。”
“這就對嘍.總要有一部反映改革現實的小說吧?矮子裡拔將軍嘛。”
雷達的話意味深長。
原來是這樣!
方明華瞬間明白了。
難怪這本書獲獎,讓許多讀者大跌眼鏡,文學評論家洪治綱就曾對《騷動之秋》僥幸獲獎這樣評價:“如果要說它的獲獎有什麼更深的意味,那隻能在文學之外,藝術之外。”
“其實,明華,你寫的那部《鋼的琴》也屬於改革文學,文學價值要比這本好的多,當初我們讀書班討論了那部小說好久,可惜因為你已經連續兩次獲得茅盾獎,不得不放棄。”雷達又說道。
現在方明華考慮的不是這個。
按照曆史,《騷動之秋》獲獎是板上釘釘的事,他一個人反對也沒多大作用,這裡麵有政治正確的含義。
“雷主編,我也想推薦一本書供評委會閱讀。”方明華突然說道。
“哦,哪本?”雷達頓時來了興趣。
“餘樺的《活著》”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