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晨、袁建和肖青有點看不明白了,京大的學生都在爭分奪秒的學習,沒人敢浪費一分一秒學習的時間。
文蕾貌似一點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次考試堪堪才過了及格線。
1978年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政策被提出,私人做生意的限製逐漸開始放鬆。
然而,在這個年代,人們對這一政策大多抱有懷疑的態度,無人願意率先嘗試。
畢竟,前些年的運動和打壓,讓老百姓心有餘悸,根本不敢輕易去冒險。
文蕾卻開始四處尋找店麵,她空間裡的糧食堆積如山,其他的生意眼下她也沒準備著手。
不過開個飯店,於她而言不僅無需成本,而且憑借空間產出的糧食以及肉、蛋、蔬菜做出的飯菜,必定能夠在京市風靡一時。
更何況,在這兩年,買糧食和肉菜還是需要憑票才行。
最後,文蕾的第一家飯店開在了前門大街,並起名“福滿樓”。
前門大街曾是繁華熱鬨、店鋪林立的商業街區,自古便是商賈雲集之所。然而,由於政策和經濟環境等因素,部分商鋪經營不善或閒置。
文蕾果斷出手,將所有閒置的商鋪統統租了下來,同時與街道簽訂了為期十年的租約合同。
“福滿樓”的營業執照辦理得較為順利,這不僅因為文蕾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關鍵還在於幫她跑相關手續的是劉誌。
同時,劉誌應文蕾的要求,為她尋來了兩位禦廚後代。
這兩位禦廚後代,一位是李師傅,一位名叫王師傅。
李師傅擅長烹製宮廷中的精致點心,王師傅則對各類禦膳菜肴的烹飪技巧了如指掌。
兩人與文蕾見麵之時,身邊皆帶了自家子侄。
在見文蕾之前,兩人本還心懷忐忑,生怕文蕾因他們帶了自家子侄而不高興。
可由於身份原因,這些年不僅李師傅和王師傅,他們子侄一直未能有工作。
劉誌說讓他們來一家酒樓工作時,潛意識裡他們便覺得,後廚肯定需要幫工,硬著頭皮將自家子侄帶了過來。
而文蕾原本就認為,酒樓開張之後,有她的空間精品食材作為後盾,僅靠兩個廚師定然忙不過來。
看到李師傅和王師傅身後各有兩三個小夥子,並且這些小夥子都學到了兩位師傅的六七成本事,這可把文蕾給樂壞了。
文蕾不但留下了這五個小夥子,還讓他們儘快將手藝學到手,並且表示接下來自己還會開分店,到時會讓他們獨自去另外的酒樓擔任主廚。
李師傅和王師傅也沒想到文蕾真的會留下自家子侄,甚至還有機會讓自家孩子擔任主廚。
兩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當場老淚就流出了眼眶,兩人一再表示肯定教好自家子侄。
五個年輕的小夥子更是不停的搓手道謝,驚喜和興奮讓他們說出的話都有些結巴。
“福滿酒樓”在文蕾放寒假時開業了。
開業前,文初、丁雁羽、文蔚、肖青、顧晨、袁遠、張來飛連黃翠翠,都被文蕾指使到大街小巷發了傳單。
喜歡穿越70帶兄弟姐妹一起下鄉請大家收藏:()穿越70帶兄弟姐妹一起下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