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
八月的烈日正是一年中最為毒辣的時候,寧遠城外兀良哈三衛的八萬帶甲戰兵,已經連續進攻了數日,戰果卻可以說是一無所獲。
蒙古人本就不善於攻城,兀良哈三衛的原本目標,更是作為仆從軍配合天聖汗也先占據遼東,壓根就沒打算自己去當那個攻城的炮灰。從漠南蒙古大勝忠國公石亨率領的宣大邊軍後,就得知義州圍城的消息,無奈轉移目標進攻寧遠城切斷明軍後路。
結果萬萬沒想到,本應該隻剩下幾千人的寧遠衛,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一批守城明軍,攜戰勝之威卻一腳踢到了鐵板上,連軍心士氣都被打的低迷下去不少。
“脫魯火察,咱們為了儘快拿下寧遠城,種種攻城措施準備不足,現在兒郎們傷亡快要接近萬人,再這麼打下去我朵顏衛就沒人了!”
望著傷亡數字一天天的增加,朵顏衛首領哈兀歹簡直急得上火。要知道正統朝期間,兀良哈三衛之所以沒用上明末的朵顏三衛稱呼,就在於目前三衛實力排名中,泰寧衛最強,福餘衛次之,朵顏衛是最弱的那個。
可偏偏泰寧衛首領脫魯火察要求攻城兵力,三衛平均分攤派出同樣多的兵馬,這樣消耗下去實力最弱的朵顏衛自然是扛不住。
很多時候“公平”,其實並不完全等同於“公正”。
“現在不用人命去填寧遠城,等到明軍在義州城緩過一口氣來,漠南蒙古又豈會有你朵顏衛的容身之地?”
脫魯火察臉上寫滿了不耐煩,本來天氣炎熱加上寧遠城久攻不下,眾人心中就煩躁異常。偏偏這個朵顏衛的哈兀歹,還沒事就在計較部落傷亡。
攻城哪有不死人的,難道死的隻有你朵顏衛,我泰寧衛毫發無損?
“部族兒郎們死完了,還要容身之所有什麼用,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臣服於大明!”
哈兀歹越說越氣,其實在明國的統治下過日子,也沒什麼不好的。自己部落人少,每年跟邊境貿易加上朝貢賞賜,就能讓族人們過的很舒服。
結果這幾年瓦剌也先崛起後,就各種威逼利誘反叛大明。去年京師圍城之戰,也先就率領著瓦剌部跑的最快,導致西域、女真、兀良哈三衛等等兵馬損失慘重。
今年又說什麼明國要徹底剿滅兀良哈三衛設立郡縣,自己從朵顏衛召集兒郎起兵,目前為止又死傷了幾千人,眼前寧遠城的城牆都還沒有摸上去。
按照這個速度跟傷亡,何時才能占領遼東都司,又何時才能達到天聖汗也先的承諾,馬踏中原重現大元榮光?
“土木堡繳獲明軍裝備跟輜重的時候,你怎麼不說早知道?”
“攻打明國京師,趁機搶奪北直隸米糧錢財的時候,你怎麼不說早知道?”
“上個月埋伏明國宣大邊軍,平均戰利品的時候,你怎麼不說早知道?”
“現在來跟我說早知道?”
很多時候反複無常的小人之間,其實也存在著一條鄙視鏈。脫魯火察就覺得自己,好歹有點落子無悔的骨氣,選擇反叛大明就跟也先走到底,不再屈辱的做明國的臣屬,被他們視為草原上的蠻夷。
至於朵顏衛首領哈兀歹,這家夥有奶便是娘,總想著兩頭吃拿好處,天底下還有便宜占儘的好事?
看到脫魯火察有怒火爆發的趨勢,實力處於中間位置的福餘衛首領土不伸趕緊出來打圓場。
“好了,打仗哪能沒有傷亡的,現在是我們正在進攻明國的寧遠城,不知道的看你們倆這架勢,還以為明國已經打進了漠南蒙古!”
“咱們兀良哈三衛用漢人的話說,就是唇齒相依,隻有團結一致才能在草原上站穩腳跟,才能有著水草豐美的牧場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仗已經打到一半沒後路可選,難道你們倆準備前功儘棄?”
土不伸這番話名義上是在勸戒兩人,實則更多是向朵顏衛的哈兀歹施壓。畢竟如果三衛不平均分配攻城兵力,按照實力高低去打寧遠城的話,那麼福餘衛勢必也會增加傷亡。
草原上是純粹的叢林法則,誰的兵馬更多誰就能屹立不倒,站在部族首領的角度上,土不伸必須保全福餘衛的實力。
這番話說出來,哪怕心中還有著不滿或者不服,脫魯火察跟哈兀歹兩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他們其實也很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這種危機時刻絕對不能生出內亂,否則不是被明國給攻占,就是被天聖汗也先給吞並。
沉默良久後,冷靜下來的哈兀歹,開始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先那邊給出來的情報,是說有著十餘萬明軍圍困義州城,理論上整個遼東都司兵力都將抽調一空,寧遠城至多就幾千人。”
“這幾天攻城仗打下來,寧遠城感覺起碼有幾萬人,你們說到底是哪一方出了問題?”
兀良哈三衛敢這麼猖狂的主動進攻大明軍鎮,就是聽信了也先那邊的情報,想要挑寧遠城這個兵力空虛的軟柿子捏捏。現在卻發現是個硬茬,要麼就是也先情報有誤,要麼就是明軍兵力驚人,總得弄清楚原因才能部署後麵的作戰計劃。
“咱們經過山海關的時候,還刻意羊攻試探了一下,彆的不說山海關兵力絕對沒有滿編,意味著明國投入的征討軍數量,應該就隻有十餘萬人。”
“大概率是也先那邊情況有誤。”
福餘衛首領土不伸,把問題歸咎到了也先身上,畢竟明朝去年土木堡遭受重創,最近宣大邊軍又吃了敗仗。雖然明國人口眾多,但想要短時間內補齊兵力,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咱們怕是著了也先的道,想要用兀良哈三衛,來幫他分擔明軍的壓力!”
意識到情況出現在也先身上,泰寧衛首領脫魯火察的暴脾氣,立馬就上來了。
此時他們幾人陷入了當初跟也先一樣的迷茫,那就是完全沒有意識到明軍通過遼東灣海路進行轉移,導致兵馬部署速度要遠超常規的陸地行軍,仿佛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般。
不然義州城圍了十餘萬,兀良哈三衛跟瓦剌騎兵又在草原上跟宣大邊軍乾了一仗,現在寧遠城這種“後方”還能放置幾萬人,那豈不是加起來這次明國征討出動了二十萬兵馬?
開什麼玩笑,明國再強也不可能在去年禦駕親征覆滅後,短短時間又拉出二十萬的征討兵馬,韭菜都長不了這麼快,何況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