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還是當時大巫師的物品,說是聖物也行。”楚健又說道。
有點類似道士的三清鈴,和尚的佛珠等等。
“大巫師,商朝有巫師的呀?”
這句話,就有點顯示王誌明的無知了。不過,商朝的曆史,距離大家太過遙遠,不是很了解,倒也沒什麼可吐槽的。
沈世傑:“那時候的巫師厲害了,權力很大。要知道,商朝人一言不合就是占卜,而占卜肯定就得巫師出馬。”
他沒說得誇張。
事實上,商朝人就是一言不合就占卜算卦。
國家大事,那是肯定要占卜的,這沒什麼好說,王宮有專職的大巫師,時時刻刻服務著。當然了,王宮中的大巫師權力極大,大王想乾什麼,也得問問大巫師的意見。
如果大巫師不同意,你硬要乾,出了事就是你有違天意。
此外,老百姓乾點什麼事,也基本上是找巫師。
巫師不是一個人,是一個職業。而且,巫師幾乎什麼都會一點。
算姻緣、看病、選宅邸、求風調雨順等等。
“啊!一言不合就占卜?這麼熱衷的嗎?”李智開感覺商朝人有點魔怔了吧?
楚健:“很正常呀!就像現在老一輩的,做點什麼都得看黃曆。在商朝,占卜就相當於現在老一輩看黃曆。”
商朝的巫文化非常濃鬱。
在殷商時代,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是同鬼神經常打交道的,祝宗卜史等一些名目,也是從巫派生的。
“就是封建迷信吧?”王誌明說道。
楚健搖頭:“也不能說全是封建迷信,當時的巫師,就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好多學科都是巫搞出來的。天文曆法、醫藥、卜筮等皆出於巫。”
天文曆法在今天人看來純粹是科學。
其實,跟巫的宗教聯係最緊密的是巫的藝術。殷商時代的藝術以雕塑工藝和音樂舞蹈為最盛。
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而青銅鑄造的首要方麵是巫祝禮器的鑄造。
此外,商代甲骨文中的巫字是由舞字演化而來,巫人是我國最早的舞蹈家。
巫舞中的動作有的相當高難,不經過一定的訓練是無法掌握的。再加上一些裝神弄鬼的花招,於是便增強了巫舞的神秘感。
而巫舞不僅僅用於求雨,有時還用於祭祀祖先,或出現在節日群眾性舞蹈活動中。正如後世龍舞,既用於求雨,又是節日中引人注目的表演性舞蹈。
因此,巫文化幾乎是貫穿整個商朝的。
“我猜,這上麵的文字,估計是巫的一些核心文化,類似道家經典,佛經之類。”楚健又說道。
如此一來,這件玉圭的價值再次上升。
“我拍幾張照先。”馬漢飛說道。
然後,他將手機的相機功能放大拍。他的手機挺厲害的,能將那些字體放大很多倍,而且還保持清晰度。
拍下來後,馬漢飛立即發送給自己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