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從浙江嵊州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高壓容器專家鄭津洋
院士出生地
鄭津洋院士,1964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貴門鄉玠溪村。
嵊州市位於浙江省東部,北靠杭州市,東鄰寧波市,南毗新昌縣、東陽市,西連諸暨市。
嵊州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在甘霖小黃山生息繁衍。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先後屬越國、秦國。
秦始皇置會稽郡,這裡為郡屬地,並命名為剡縣。
唐鹹通元年,剡縣更名為贍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剡縣恢複原名,宣和三年七月,改為嵊縣。
1995年8月,撤銷嵊縣,改設為嵊州市。
嵊州人文底蘊深厚,它是中國越劇之鄉,越劇在此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曆史傳承,是越劇的發源地之一。
此外,作為中國竹編之鄉,嵊州竹編始於宋朝,興盛於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工藝精湛,產品種類繁多。
嵊州曆史建築豐富,擁有崇仁古鎮、小黃山遺址、馬寅初故居和華堂王氏宗祠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崇仁古鎮建築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築群。
嵊州名人輩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晚年隱居於嵊州金庭鎮,其書法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山水派詩人”鼻祖謝靈運,為晉宋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出生於嵊州三界鎮。
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對中國近代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
越劇名家袁雪芬,是越劇女演員工、青衣、閨門旦,為越劇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出生地解碼
鄭津洋院士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嵊州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影響。
鄭津洋出生在嵊州貴門鄉玠溪村,這裡地處農村,相對艱苦的生活條件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
他曾提到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的情況比較了解。
這使他更能體會實際生活中的需求,為他日後致力於解決能源等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動力和思路。
鄭津洋在嵊州的南山中學、長樂中學完成了中學學業。
這些學校雖然是農村普高,但學風淳樸,他在學習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仍能與同學相互探討、鑽研,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鑽研精神。
老師們的教導和幫助,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助力他考入浙江大學,開啟了科研之路。
嵊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這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鄭津洋,讓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激勵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
同時,嵊州人勇於創新、敢於拚搏的精神特質,也可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促使他在科研領域不斷探索,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院士求學之路
1983年9月,鄭津洋考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係本科,1987年7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7年8月,鄭津洋考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係化工過程機械博士研究生,1992年8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鄭津洋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且多方麵的影響。
鄭津洋在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係本科學習期間,他係統學習了化學工程相關的基礎課程,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學等。
這些基礎知識為他後續深入研究化工過程機械專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使他能夠理解複雜的化工過程原理,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本科階段的學習培養了他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麵對大量的專業知識,他需要學會如何高效地獲取、整理和理解信息。
這種學習能力在他日後的科研工作中至關重要,使他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
浙江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秀的師資隊伍對他產生了積極影響。
他有機會接觸到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參與學術講座和討論。
這激發了他對科研的興趣和熱情,為他日後投身科研事業埋下了種子。
鄭津洋在化工過程機械專業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深入研究了該領域的核心問題,如高壓容器、深冷技術等。
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和撰寫博士論文,他在專業領域取得了係統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為日後在相關領域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博士階段是培養科研能力的關鍵時期,鄭津洋在導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提出科學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和數據分析。
他在科研過程中不斷遇到挑戰並解決問題,鍛煉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些能力是成為一名優秀院士所必備的。
在博士學習期間,鄭津洋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係,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他參加學術會議、與專家學者交流合作,拓寬了學術視野,了解了國際前沿研究動態。
這有助於他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領先地位,為日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推動學科發展創造了條件。
院士從業之路
1992年8月,鄭津洋開始在浙江大學化工機械研究所工作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