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他主持全軍指揮自動化發展總體方案設計,建立全軍指揮自動化係統體係結構模型等。
這些項目為他提供了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平台,使他能夠深入了解指揮控製領域的實際需求和關鍵問題。
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開展了針對性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李德毅接觸到了指揮自動化、係統工程等前沿領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圍繞指揮控製和人工智能開展研究。
這為他後來在相關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奠定了基礎。
例如他在國際上提出控製流—數據流圖對方法,以及雲模型等,都是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的重要突破。
李德毅在研究所擔任領導職務,他需要組織和協調團隊成員共同完成科研任務。
這培養了李德毅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才能。
他能夠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實現係統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在指揮與控製學科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德毅擔任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和計算機學院院長,使他能夠與高校的學術人才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高校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學術資源,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靈感。
他可以將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與高校的理論研究相結合,推動人工智能等學科的發展。
在北郵,李德毅作為博士生導師,累計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超過一百人。通過培養學生,他不僅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傳承下去,也從學生的創新思維中獲得啟發,促進了自身科研工作的不斷進步。
同時,他培養的人才也成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李德毅擔任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他將研究領域拓展到機器人領域。
機器人技術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這一任職使他能夠更深入地探索人工智能在機器人控製、決策等方麵的應用,豐富了他的研究內容,也為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踐場景和應用案例。
機器人學院的工作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如機械工程、電子信息、計算機科學等。
李德毅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推動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相關學科的協同發展,也為他從更廣闊的視角開展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他能夠在跨學科的研究中取得更多創新性成果。
院士科研之路
李德毅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係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
在國際上,李德毅院士最早提出“控製流—數據流”圖對理論。
該理論描述了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性,給出了基本圖元、連接法則等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用於複雜係統的結構優化。
憑借此理論,李德毅獲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計算機和控製類年度期刊最佳學術論文獎。
李德毅院士還提出了雲模型、雲變換、數據場等認知形式化理論。
該理論用於解決定性概念生成、相似度計算、不確定推理、智能控製等問題,用期望、熵和超熵作為數字特征實現概念的定性定量轉換,為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李德毅院士運用雲模型理論,成功控製三級倒立擺各種動平衡的姿態,實現了三級倒立擺的各類動平衡姿態的靈活切換。
相關論文在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製聯合會上獲得傑出論文獎。
這是世界自動控製聯合會成立42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
李德毅院士的代表性專著《不確定性人工智能》被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英國帝國理工等10餘所高校列為研究生教材。
這些教材係統闡述了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的理論與方法,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李德毅院士出版了《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與應用》等相關著作,對空間數據挖掘的理論和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空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
為解決自動駕駛的控製權由人到機器的轉移過渡問題,李德毅院士提出了“駕駛腦”的概念。
“駕駛腦”可以向優秀駕駛員學習,不斷積累知識,能夠使車輛具備類似人類駕駛員的認知和決策能力。
李德毅院士領導團隊研發了涵蓋乘用車、公交車、物流卡車、低速電動車等十餘種車型的猛獅係列智能車。
李德毅院士團隊在國內首次完成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無人駕駛,率先實現世界第一輛無人駕駛公交車鄭州至開封的開放道路無人駕駛,並多次在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中奪冠。
李德毅院士積極關注自動駕駛的產業化發展,對自動駕駛量產所麵臨的問題、技術標準、安全標準以及應用場景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科研之路解碼
李德毅院士的研究成果,為他後來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理論方麵,他最早提出“控製流—數據流”圖對理論,給出一整套實現方法。
該方法用於複雜係統結構優化,獲ieee年度期刊最佳學術論文獎。
這展示了他在理論創新方麵的深厚造詣。
他提出的雲模型理論,為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提供新方法。
相關成果應用於三級倒立擺控製,解決了世界難題。
該成果獲世界自動控製聯合會傑出論文獎,彰顯了其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開創性。
在智能駕駛領域,他提出“駕駛腦”概念及猛獅係列智能車的研發,推動了我國智能駕駛產業發展。
這體現了他在前沿技術領域的引領作用。
此外,李德毅院士的代表性專著《不確定性人工智能》構建了完整的知識表示框架,被多所高校列為研究生教材,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這些研究成果涵蓋多個領域,從理論創新到實際應用,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李德毅院士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
後記
李德毅院士的出生地江蘇泰縣有著“詩禮傳家,德才報國”的家風,這激勵他投身科研、以身許國。
求學之路中,國內本科學習為他打下紮實的無線電工程基礎,留學英國攻讀博士讓他接觸國際前沿學術,開闊視野,為科研創新蓄力。
從業之路裡,在總參研究所的工作使他能將理論用於軍事實踐,積累豐富工程經驗,後在高校任職,促進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提升其學術影響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多個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提出的多種理論與方法,推動了指揮控製和人工智能等學科發展。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