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徐揚生院士,1958年4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
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
紹興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商朝時,這裡屬古越國之地,春秋時越國在此建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後稱霸。
戰國時越國被楚滅,劃入楚國版圖。
秦朝實行郡縣製,紹興屬會稽郡管轄,境內設諸暨、山陰兩縣。
北宋這裡屬兩浙路越州。
南宋改越州為紹興府。
新中國成立後,設紹興專區。
此後行政區劃曆經多次調整,最終形成現有的紹興市行政區劃。
紹興人文底蘊深厚,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蘭亭、大禹陵、越國貴族墓葬群、府山文種墓等眾多古跡。
紹興是中國書法聖地,王羲之在此寫下《蘭亭集序》。
紹興還有豐富的戲曲文化,紹興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以其優美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風格聞名。
紹興有獨特的水鄉民俗文化,如烏篷船、社戲等。
紹興名人輩出,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君主,臥薪嘗膽,成就霸業。
王羲之以《蘭亭集序》被譽為“書聖”。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留下九千多首詩作。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創立陽明心學。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批判精神。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被尊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近代民主革命誌士秋瑾,為推翻清朝統治做出重要貢獻。
出生地解碼
徐揚生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紹興,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紹興曆史悠久、文化厚重。
這裡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學術傳統。
王羲之、陸遊等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崇尚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
徐揚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培養了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為其日後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紹興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育傳統。
徐揚生中學就讀於紹興一中,蔡元培曾擔任過該校校長,魯迅、徐錫麟等近代文化名人也曾在此任教。
這種深厚的教育底蘊和優秀的師資力量,為徐揚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成長環境。
在名師的教導和榜樣的激勵下,他得以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
紹興人具有堅韌不拔、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的地域性格特點。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紹興人民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種精神特質也融入到徐揚生的性格中。
在科研道路上,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未知領域,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學真理,為取得卓越的科研成就奠定了性格基礎。
徐揚生出生在紹興的一個書香家庭,家庭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家風,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家人注重教育,培養了他熱愛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對學術研究的尊重和追求。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1月,徐揚生就讀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專業,1982年1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1月,徐揚生就讀於浙江大學精密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10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11月,徐揚生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89年6月畢業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徐揚生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重大影響。
徐揚生在恢複高考後首批進入浙大機械工程專業,恰逢中國科技複興初期。
他得以在傳統工科體係中接受嚴格的機械原理、製造工藝等基礎課程教育。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工業現代化需求迫切,浙大作為“理工科強校”,注重理論與生產結合。
這使徐揚生早早接觸工程實際問題,埋下“科研服務社會”的種子。
碩士階段,徐揚生從機械工程轉向精密機械,首次涉足跨學科領域,為日後在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的交叉研究奠定基礎。
浙大非常注重“理論創新+實驗能力”。
例如在精密機械的誤差分析、動態建模等方向,導師培養了他嚴謹的科研方法論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碩士期間,他發表論文,參與項目,初步建立學術自信心,並明確“將機械工程與前沿技術結合”的研究方向。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他從機械到機器人學的跨越式轉型。
20世紀80年代,美國正處於機器人研究爆發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grasp實驗室是全球頂尖平台。
徐揚生在此接觸到機器人動力學、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領域,實現從“傳統機械”到“智能機械”的認知躍遷。
西方學術體係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原創性研究。
例如在博士論文中需要獨立設計機器人控製算法,這培養了他挑戰權威、開拓新領域的勇氣。
留學期間,徐揚生接觸到全球頂尖學者,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了解學科發展趨勢,為日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機器人實驗室、推動產學研結合提供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