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明中六大奇案,養濟院瘦馬案
“若按照經濟論,達到通貨膨脹,臣以為不會。”
“因為我大明多年嚴重錢荒,市場上銀幣嚴重供應不足。”
“而且,民間百姓的生活需求極大,市場廣闊,完全可容納得下十幾億銀幣。”
葉盛回答道:“臣和丘翰林討論過,以大明的體量,起碼需要二十億塊銀幣,超發的話才會造成通貨膨脹。”
丘濬就在南京,他以經濟論而名聲鵲起。
“然而,陛下打下偌大疆土,又移入漢民進去,大明領土擴張了兩倍有餘,百姓富裕,自然丁口繁盛。”
“以大明的體量,起碼三十年內,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而且,隨著大明人口暴增,這個年限還會延後。”
葉盛也在研究經濟,想踩在丘濬的肩膀上,寫出一篇巨著來。
“葉卿,江南情況你也知道,有何見解?”朱祁鈺問。
葉盛從袖兜裡拿出奏疏,跪在地上,雙手奉上。
“陛下去蕪存菁,將懷有一技之長的江南士紳留在原地,隻收浮財,餘留土地,臣以為是掩耳盜鈴,舍本逐末。”
“江南士紳的根,是土地,沒有土地,何來士紳?”
“陛下隻是移走人,卻不剪除土地兼並之患,如此屠殺、移民,大動乾戈,不過是解了癬疥之疾,不出三十年,江南士紳複矣。”
“屆時,士紳必然變本加厲,以報陛下今日之仇。”
“請陛下慎之、戒之。”
葉盛就差指鼻子罵人了。
江南的土地,他確實沒收。
“依卿之意,當如何?”朱祁鈺這是考校葉盛。
移民士紳不難,奪走土地也不難,難的是怎麼分地!
江南釋放出來的佃戶太多了,若均分土地,怕是一人也分不到多少。
殺人、移民,不會造反,最多損失元氣而已。
一旦分地不公,那麼江南就沒了。
“陛下,臣之意,是加大移民力度,不止士紳要移走,佃戶也統統移走,開拓交趾,開拓雲貴!”
葉盛也明白皇帝之難。
但不能因噎廢食,必須要做。
“據臣所知,蕩清數府,就釋放出七百多萬佃戶,江南全部蕩清,怕是會釋放出近兩千萬人。”
葉盛道:“憑借江南,絕對養不起這麼多人。”
“浙江釋放出來的佃戶,就近移到福建、廣東去。”
“江南的,則往雲貴交填充。”
沒錯,江南真實人口數量,可能高達四千萬人!
江南包括安徽、江蘇、南直隸、浙江,這是廣義上的江南。
大明的人口已經過億了。
朱祁鈺輕笑:“葉卿,你說得容易呀,先期移民交趾,死了多少人啊,朕天天被都察院指鼻子罵。”
“朕也覺得心疼,雖是罪人,但也不該死得不明不白。”
“所以朕改了移民策略。”
“這不死人的移民,可知朕多花了多少錢啊?”
“本來一艘船能容載1200人,現在隻裝120人,就要走一趟,這移過去一個百姓,隻運費朕就花了十塊錢啊!”
“到了交趾,還得發這發那的,朕最少要花三十塊錢!”
“整個江南有兩千萬人要移走,你說說,朕六億就沒了呀!”
“江南走了這麼多人,是不是需要重建?”
“如此富庶之地,需要幾年才能緩過來呢?”
“朕會大力發展江南,把北京有的,全都在江南開一遍,估摸著還得投入幾千萬。”
朱祁鈺也無奈,打散了江南士紳,也讓錢袋子癟了。
葉盛渾身一顫,磕頭道:“臣知陛下難,但既然移民,就當做完,做得徹底,使江南再不能成為大明掣肘,而是成為大明臂助。”
“葉卿,似伱這般的奏疏,朕收到了十幾本了。”
朱祁鈺讓他起來:“不是朕心疼錢。”
“而是交趾進入雨季了,朱英送來密奏,請求暫停移民,交趾遇到雨季就寸步難行,甚至和內地斷了聯係。”
“葉卿,你說貿然移入這麼多人,交通不通,造反怎麼辦?”
“陛下的意思是?”葉盛跟著皇帝的思路走。
“必須修路,原來的馳道在交趾不行,雨季就會被衝垮,必須修瀝青路,在雨季能順暢通行。”
“如此才能保證交趾永遠攥在朕的手心裡。”
“可是,沒有石油啊。”
“朱英的密奏裡寫著,交趾找不到石油。”
“而且,廣西軍因為屠殺導致個個富裕,已經不願意當兵吃餉了,都想去當小地主。”
“這樣也好,廣西軍一直都是桎梏,朕一直想解散,卻沒機會,借機解散了也好。”
“交趾缺兵,朕已經調貴州軍去支援交趾了。”
朱祁鈺讓葉盛坐下:“控製交趾,難在氣候、地形、疾病上,若大明能控製這些,交趾就永遠不會丟。”
“陛下,臣以為可鼓勵秀才學醫……”葉盛道。
朱祁鈺擺擺手:“秀才老爺看不上賤業,再說了,大明疆域擴張太大、太快,四處都缺人,秀才也缺呀。”
“朕已經令太醫院,從養濟院招募一批孩子,讓他們跟著學醫了,三兩年就能學成。”
“葉卿,你可能忘記了,朕從景泰九年,就令天下將孤兒送到京師去,朕來養著。”
“這幾年,朕養了孤兒十七萬人。”
這是皇帝的驕傲。
這些孤兒,本來是必死的,卻因為皇帝一道聖旨,活了十七萬人,這些人,未來會為皇帝效力。
葉盛為之動容:“陛下養濟孤兒,功德無量。”
本以為當年皇帝隻是說說呢。
沒想到一直在做。
朱祁鈺得意地笑了起來:“朕希望這大明,幼有所養,老有所依。”
“這些孤兒放在地方朕不放心,朕就接到中樞來,親自養著。”
“這些孩子,朕全都培養成醫者、工匠、軍吏,長大後就可為大明效力,也不枉朕養他們一場。”
“陛下愛民如子,臣感同身受。”葉盛誠心叩拜。
“起來。”
朱祁鈺道:“交趾得熬幾年,熬過幾年,就有充足的醫者使用了。”
“有瀝青鋪路,這地形也能勉強克服,起碼不會斷了和中樞的聯係;朕還會開辟航道,走船通往大明各地。”
“如何對抗惡劣氣候,朕就沒辦法了,隻能跟當地的土人學。”
酷熱倒是可以忍耐。
但可怕的連天暴雨,漫長的雨季,該怎麼辦呢?
葉盛忽然想到什麼:“陛下,臣知道澎湖巡檢司旁邊有小琉球,而小琉球本就是漢土,但我朝閉關鎖國之後,就放棄了小琉球。”
小琉球就是東番島,就是彎彎。
“何意?”
“臣覺得可將浙江佃戶,移去小琉球,開墾小琉球。”
葉盛發現皇帝眼睛亮起。
“好,改小琉球為寶州府,隸屬於福建,讓儀銘開辟航道,清掃附近倭寇,派人往寶州府移民。”
葉盛苦笑:“陛下,想清洗倭寇,要先在長江口打硬仗啊,或打或招降,才能蕩清福建外的倭寇呀。”
沒錯,在家門口都打不過倭寇,到了深海上,拿什麼打?
朱祁鈺看向馮孝:“去把老太傅請來,宣金忠過來。”
江南士紳都被搞定了,倭寇還有什麼難的?
金忠就在宮裡,戍衛皇帝呢。
他最先到。
朱祁鈺問他:“倭寇事,處置得如何了?”
“回皇爺,在南、淮士紳中,共有177家和倭寇有聯係,隻有三家逃走,其餘皆被廠衛控製,皆已抄家。”
“如今長江口的倭寇,招降十一萬人。”
“但根據倭寇供述,在長江外,有三十餘萬,盤踞在各島之上,招降難度很大。”
朱祁鈺皺眉:“倭寇這麼多嗎?”
彆忘了,景泰十年就抓了一批了,就十幾萬了,難道倭寇六十多萬人?不能吧?
“皇爺,本來倭寇確實沒這麼多人,但廠衛動靜太大了,很多士紳流亡海外,才導致數額龐大。”
金忠回稟:“而且,我國船支在海上,運送交趾的船隊,被打劫一批,導致倭寇人數暴增。”
“但奴婢估摸著,可戰的倭寇不超過十萬人,藏身哪裡暫時還未知。”
“隻要能拿到他們的航線,我明軍有希望全殲其人。”
對大明水師彆抱有太大信心。
朱祁鈺心知肚明,看向葉盛。
“微臣以為,可整編倭寇俘虜,編入水師之中,我軍尚弱,不能和倭寇決戰,可徐徐找到倭寇的老巢,一點點剿滅。”
葉盛比較保守,畢竟他對水師沒什麼信心。
正說著呢,胡濙姍姍來遲。
“陛下,進士榜送來了。”胡濙十分激動。
整場會試塵埃落定後,才送到南京來。
“狀元是誰?”葉盛問。
“劉健。”胡濙笑道。
“可是薛敬軒的高徒?”
葉盛也認識這個劉健,但不是什麼好名聲,此人被皇帝訓斥一頓,打發去西北當了兩年的吏員,不然早就高中了。
朱祁鈺忍俊不禁,劉健沒少被他收拾。
倒也長進,考個狀元出來。
“把他的文章呈上來,朕看看。”朱祁鈺沒看名次,先看劉健的文章,是不是作弊了。
“陛下,這劉健的文章可是真才實學,您把他外放兩年,真的沒少長進。”胡濙打趣。
葉盛撫須而笑,拿過來榜單,細看名錄。
“咦?陛下,這張敷華也名列前茅,您對他的教育看來是有效果的呀。”
葉盛大笑,頗為懷念在京師的日子。
“哼,浪子回頭金不換。”
“葉卿,你看看他的卷子,再看看他殿試的記錄,彆是作弊來的成績吧?”
朱祁鈺嗤笑:“這劉健的文章,文采差了幾許,遣詞造句多少有些揉揉造作,朕看著沒有狀元之才。”
胡濙翻個白眼,您就硬挑毛病吧?
這篇策論寫的非常漂亮。
“對策倒是行之有效的。”胡濙回答。
“是嗎?沒看出來。”
其實,在會試結束後,內閣就抄錄了一份卷子,送來了,他朱祁鈺都看過了,就是嘴硬不願意承認劉健優秀。
“朕看閔珪的卷麵,比他倆的都好。”
朱祁鈺道:“多虧了李東陽生病,不然他劉健可不是李東陽的對手。”
眾所周知,李東陽是您的心頭好。
但您也彆這麼偏心呀,劉健也很不錯的。
“彆讓劉健和張敷華在中樞閒著,讓他倆去最忙的地方做事,彆養在翰林院裡。”
皇帝越用誰,說明越看好誰。
朱祁鈺要磨礪劉健,劉健這個人,能力卓著,但性格弱點也很大,不好好打磨,日後也未必能大放異彩。
“葉卿,剛才說什麼來著?”朱祁鈺放下名錄,說回正事。
葉卿也放下試卷,他先看名錄,後看試卷。
跟胡濙複述一遍。
胡濙微微皺眉:“陛下,現在不是動兵的時候啊,水師尚且未成建製,如何就貿然征戰呢?還是以撫為主,儘量招撫。”
“葉卿的意思是,開發寶州府,將百姓移到寶州府去,緩解內地人口壓力。”
胡濙不知道哪個是寶州府,說是小琉球改的。
“陛下,開發寶州府是好事。”
“但海軍怕是難以為繼,老臣的意思是,還是先操練海軍,讓新水師熟悉海洋,再派人招撫倭寇。”
胡濙道:“與其戰爭,不如花錢買和平。”
這話朱祁鈺不喜歡聽。
“陛下勿惱,隻要這些人上了陸地,還不是咱們說了算的?想殺就殺。”
“再說了,先把沿海的諸島收回來,在上麵駐軍,多設炮台,再操練步軍、水師盤踞其上。”
“海上小道星羅棋布,隻要全部被我明軍占據,以陸地為依托,大明水師還是可以一戰的。”
胡濙覺得詔安是最好最快的辦法。
“再讓龔永吉派人出使倭國,和倭國建立聯係,勒令倭國管好百姓,不許入明為盜。”
朱祁鈺想打一仗。
胡濙卻認為,沒必要打仗,詔安即可。
“那就請老太傅來主持此事吧。”朱祁鈺懶得管了。
“老臣遵旨。”
這等沒皮沒臉的事情,皇帝不樂意做,胡濙隻能負擔下來。
其實,招降倭寇,算不得什麼羞恥的事情。
奈何皇帝口氣太大,揚言滅了所有倭寇,這都一年多了,水師砸進去海量的銀子,卻還不成建製。
想建成大規模水師,需要十年之力。
現在比不得永樂朝啊,永樂朝是有元朝的老底子在,而且太祖皇帝建國時水師就是舉世無敵。
景泰朝,是從無到有的建設。
能在一年時間,建造六艘寶船,已經看出大明底蘊恐怖了。
其實,按照朱祁鈺的構想,是不想收容倭寇入軍的,會帶壞水師的風氣。
問題是大明確實沒有水上實戰型人才,隻能用倭寇,迫不得已。
“寶州府不比交趾,交趾開發了上千年。”
“而寶州府還是原始狀態,移入士紳肯定不行。”
“可把佃戶先移過去,朝廷設立知府管轄。”
“蕩清倭寇後,澎湖可多多移民,畢竟澎湖是被我中原經營多年,有充足的田畝自給自足。”
“用澎湖挾製寶州府,這樣寶州府就不會丟掉了。”
胡濙諫言道:“陛下,還是往交趾移民最好,交趾往西,土地無邊無際,隻是缺乏開發而已。”
“朝廷運過去大批農具,足夠開發交趾荒地了。”
朱祁鈺卻止住胡濙話頭:“老太傅,一到雨季,大明就和交趾斷了通信,一旦移民過多,造反該怎麼辦?”
胡濙皺眉,皇帝不是擔心百姓造反。
而是擔心朱英、王偉這樣掌兵權的人造反。
“陛下既不放心,就不該全部用江南士紳填充交趾。”
胡濙道:“陛下可用口音不一樣的人填充交趾,製造地區矛盾、口音矛盾,中樞自然穩如泰山了。”
朱祁鈺凝眉:“開發森林,需要人把力氣往一塊使,而不是互相拆台,那樣的話,交趾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之中。”
“陛下,天下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
“您既然要解放江南,打斷江南可能造成的壟斷地位,就得相信交趾,相信朱英。”
“而非猶猶豫豫,這不是您的治國之道呀。”
如此冒犯的話,也就胡濙敢說。
朱祁鈺歎了口氣:“是朕想多了,等雨季過去,就大規模移民過去。”
“朕會催促各鐵廠,大規模打造農具。”
“再派入兵卒入交。”
“原廣西軍解散,讓歐信去做總兵,朕放心朱英、夏塤。”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皇帝的用人之道。
“陛下聖明。”
胡濙臉上露出笑容:“江南不需要士族抱團群暖,但交趾卻需要明人抱團群暖而開拓新地。”
“所以陛下強製移民,老臣並未阻止。”
“甚至朝中多有勸諫之疏,皆被老臣擋了回去。”
“蓋因交趾確實需要江南人去開拓,論這天下人,對種植、做官、經濟、商業如此精通的人,江南人居首。”
“老臣以為,開拓交趾,隻有江南人才能做。”
“江南人又擅長抱團群暖,又有文化,懂經義知禮儀,懂得忠君報國,開拓之事是最適合的。”
反正移民也打不斷,皇帝一意孤行。
胡濙撿好聽的說唄。
從交趾說到了朝鮮,又說到了西北。
“馮公公勸諫陛下是非常對的,您調走範廣,誰來拱衛您呀?”
胡濙皺眉:“陛下,您情係天下,朝野上下的安危皆係您的手上,您絕不能出事。”
“這是南京,比不得北京安全,您萬勿保重龍體,天下才能正常運轉。”
“何況。”
“西北戰事並沒有陛下您想的那麼嚴重。”
“滿速兒再厲害,難道還能頂得過我大明一國之力?”
“寇深為人老辣,若自知不敵,絕不會逞英雄的,他是個老持穩重的人,這也是您當初為何派他去甘肅的原因。”
“又有神英、範昇、範炅、陶瑾等一班良將輔佐。”
“就算拿不下吐魯番,守住哈密,也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王來在吉林,征召了一批又一批生人去西北。”
“這些生人作戰勇猛,悍不畏死,已經衰落的東察合台汗國騎兵,是打不過他們的。”
朱祁鈺把這茬忘了。
王來真會剝削東北土著,用各種大明商品買他們的人,幫助大明征戰。
“朕隻是想儘快攻打東察合台汗國,因為朕的夢境,指引朕說,東察合台汗國的西邊有石油。”
“您該知道,石油多麼重要。”
“大明和交趾被雨季打斷來往,隻要鋪一條瀝青路,雨季也能照常通行。”
“而交趾西邊,全是良田,朕需要瀝青路,來控製整個中南。”
“同樣的,朕也需要用瀝青路來縮短天下的距離。”
“這天下太大了,隻靠驛道,朕覺得難以深層統治。”
朱祁鈺後半句話沒說,他想皇權下鄉。
胡濙對皇帝的夢境,絕口不提,而是道:“但尋找瀝青也非一日之功,等明年再派範廣統兵即可。”
他預計,明年皇帝就要回鑾了。
朱祁鈺卻沒這麼樂觀,鹽政尚未犁清,江南士紳移了一半,還有倭寇環伺,一年時間未必做得完。
正說著呢,幾個太監搬著托盤,托盤內裝著奏疏,送進乾清宮。
從北京運來的奏疏,會裝載轎子裡,由太監運進宮中,如從內閣運到司禮監的流程是一樣的。
但這些,都是批完了的奏疏謄寫的副本。
馮孝壓低聲音:“皇爺,王公公可能有麻煩事了。”
朱祁鈺瞳孔微縮,揮退胡濙、葉盛等人。
馮孝立刻將幾道奏疏雙手奉上。
朱祁鈺打開來看,皆是都察院禦史彈劾王誠的奏疏。
主要彈劾王誠姐姐楊娘,兩個孫兒王三和王四,此二人在廬州府搶掠良婦為妾,鼓弄軍權,鞭笞士卒。
這些不算什麼,窮人乍富,做點荒唐事,最多被訓斥一番而已。
畢竟人家有個好舅爺,王誠,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監。
divcass=”ntentadv”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