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是個純粹的理工男,他不知道該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但他有著最起碼的自知之明,知道向那些成功的皇帝們學習並效仿,而王倫心目中的標杆就是唐太宗。
隻是在前宋遺留的舊儒眼中,唐太宗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皇帝,比如歐陽修在為蘇舜欽寫的《蘇氏文集序》中如此說道:“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餘習。後百有餘年,韓、李之徒出,然後元和之文始複於古。唐衰兵亂,又百餘年,而聖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又幾百年,而古文始盛於今。”
歐陽修無法否認貞觀之治的成功,也不得不承認勉強接近了堯舜禹三代上古賢君的盛世,但唐太宗終究還是不如三代,為什麼呢?
這個理論辯解,在王倫看來,就頗有幾分“婆羅門贏學”自說自話的味道。歐陽修認為唐太宗竟然在沒有理清天地真理、確認儒學源流和地位、尊崇儒家和儒生的情況下,就將國家治理得非常興盛,這是不對的。
貞觀之治的成功,沒有儒生的參與,代表了儒學傳統的文官不能掌握大權,所以唐朝哪怕對外開疆拓土、戰功顯赫,也隻能迅速衰落,不如我宋之“聖”也!
也就是說,在宋儒眼中,唐朝雖然強盛,但是就儒學而言沒有任何建樹,所以是個十分失敗的王朝。
王倫還真的仔細研究過儒家的發展,或者說從秦漢以來主流思想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再到前宋新儒學的這麼一個過程。
歐陽修以及建立了洛學的程氏兄弟為代表的宋儒,普遍認為唐朝對儒家構建作用最大的一個人是韓愈,但真正將韓愈為代表的唐朝儒學發揚光大的,卻是他們這一群宋儒。
儒家思想若作為一個王朝的執政思想,是迫切需要大一統的,因為隻有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才能夠強力推行儒家的那一套行為準則。
但大一統王朝又麵臨著另外一個問題,疆域的擴大導致信息傳遞的困難,偏偏儒家的禮儀製度又相當繁瑣,是需要以考核績效為過程來推廣的,這個推廣的時間範圍過於漫長,很少有王朝能夠一直興盛並保持強大。
所以儒學從漢儒的積極外向轉為宋儒的內向,幾乎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韓愈提倡的是荀子之學,荀子是先秦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簡而言之,荀子的思想融合了儒、道、法等諸多學說流派。
然而韓愈的荀學複古到了前宋,由於遼國存於北方、西夏崛起於西北、大理、交趾紛紛獨立,韓愈的學說又被宋儒拋棄,前宋時期的儒學便以二程的洛學為顯,講求內心,也就是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追求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王倫突然冒了出來,以梁山為根據,先占山東,再攻河北,一舉取代了趙宋建立了新漢,新的王朝又開始了積極的對外開拓,依靠著對天下的整合,新漢又隱隱有了幾分盛唐氣象。
這就讓本朝的儒生們很難受了,前宋對外軍事拉胯,他們好不容易通過百餘年的時間改造儒學,建立了一套與前宋武力相匹配的學說,突然發現,世界的變化,讓他們那一套理論不能適應現實了!
正常人麵對這種情況,理性的選擇是繼續改造儒學,從而適應新時代。但前宋遺留的諸多儒生們,卻選擇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驚恐而且竭力地想要新漢停下對外征戰的腳步,縮回到前宋時期的疆域,這樣他們的理論就可以完美適配了!
隻是很可惜,他們忽略了所謂的曆史大勢,王倫很巧妙地將對外戰爭的紅利瓜分引導向廣闊的民間,通過均田、改革賦稅、改革教育、改革科舉,使得民間受益。
於是舊派儒生就沒有了思想掌控的市場,他們隻能發出哀嚎:本朝求利而忘義,三綱失常,以致人心不古,此禽獸蠻夷之舉也!
但是沒人理會他們不甘的哀嚎,王倫強製推行科舉改革,推廣學堂教育,打通了官與吏之間的上升下降通道,許多讀書人發現,進入仕途的方式比前宋要簡單多了!
不用再苦費許多年的精力專注於儒家經典,吏員考試更看重的是考生的綜合素質而非經學特長,他們再也不用苦讀多年才能辛辛苦苦擠進科舉的那座獨木橋。
即便隻是從一個小吏做起,朝廷同樣允許小吏群體繼續參加考試,上升的機會有的是,難道還要再回到從前,浪費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隻為競爭一個微乎其微的機會麼?
所以現如今儒學陷入了一個困境,關學、洛學不昌,影響力有限,但新的適配性的儒學又沒有出現,所有的學說和思想,都在拚命向實用靠攏。
就好比道教,王倫允許在草原傳播的幾個道教流派,已經在傳教過程中不斷自我改進,與南方的道教流派差異愈發明顯了。
甚至蕭抱珍的“太乙派”,由於教主本人發明的白酒濃縮技術被朝廷收購,太乙派的道士和信徒們就格外看重技術,他們已經開始嘗試總結曆朝曆代的道士煉丹技術,並嘗試將許多技術向軍用或者民用化的方向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朝廷軍器監火藥局,就吸納了數名蕭抱珍的徒弟,著手對火藥的改良,並在火藥的顆粒化技術方麵有所突破。
也因此,太乙派在漠南傳播勢頭相當凶猛,許多部落牧民都願意信仰,原因也很簡單,信了太乙派,就相當於學到了一門手藝,就可以改變家庭生活狀況,誰不想變得富裕且安穩地生活下去呢?
太乙派的發展其實也脫離了蕭抱珍本人的初衷,他本人是想要效仿龍虎山張家,將太乙派視為蕭家的家族產業的,但如今太乙派倒有幾分重視技術重視工匠的模樣,對宗教教義的思辨反而不那麼重視了。
蕭抱珍也不得不主動適應這樣的新變化,他甚至發現了一種酒水的防腐保鮮辦法,同樣地,這種技術被他主動獻給了朝廷。
王倫親自看過蕭抱珍送來的方子,其中以柳樹皮為主要原料,通過添加各種草藥,以及一係列複雜的蒸餾、純化工藝,就可以熬製出一種略有些渾濁的湯,稀釋後加入果酒之中,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蕭抱珍搞出來的玩意兒,其實就是水楊酸,於是同之前一樣,王倫先試著在河南行省的一個果酒作坊使用,然後打算按照之前的方式,讓蕭抱珍以技術入股。
《民報》也開始大肆宣傳,借以鼓勵民間百姓開動智慧,王倫也再次釋放了朝廷的一個態度:隻要有利於民的技術,朝廷都願意大力推廣!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