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的王中孚,或者說王重陽,現在對皇帝陛下交給他的任務,愈發有了清晰的認識。
其實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對周邊蠻夷一直都在努力地進行著各種教化和同化,隻是這個過程太緩慢了,而且其中多有反複。
固然有被徹底教化了的異族,比如漢武帝時有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比如唐朝那一大堆胡人將領,但也有受了漢人教化、反過來領導族人對抗中原的人物,更有北齊時期那樣漢人鮮卑化的現象。
中原王朝一貫推行的教化,實際上是強迫異族研習儒家文化,用周禮來自我約束,從而在行為和思維上表現出與漢人的一致。
王倫不反對這種方法,但他覺得過程太緩慢了,而且儒家思想根植於漢人傳統的農耕文化,與遊牧民族的遊牧漁獵文化並不總是兼容的。
所以王倫曾經與王重陽討論過地理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文化思維的論點,在漠南奔走了數年,王重陽愈發支持皇帝的這個觀點。
不但是他,就連在漠南傳教的諸多道士們也意識到這個觀點的正確性,畢竟道士群體從來都是華夏學曆最高、哲學思維最強的那一批人。
故而在王重陽的主持下,漠南傳教的道教諸流派,不斷改革科儀,漸漸有了融合的趨勢。
作為學霸,王重陽也逐漸理解了皇帝陛下究竟讓他做什麼,那就是效仿高潁提出的“印度學”,或者說被皇帝陛下戲稱為“婆羅門贏學”的邏輯循環,提出一套屬於華夏傳統的循環式理論。
王重陽便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或者說他直接從源頭動手,結合華夏的神話、曆史,並在道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宗教式的理論。
盤古開天辟地、身化萬物前一氣化三清、女媧造人,一直到三皇五帝,人文始祖就此從軒轅黃帝為一切的開始。
軒轅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各自分封至天下,漢人就是黃帝嫡長子摯的後代,而契丹人則被認定為黃帝次子昌意的後代,昌意有個兒子韓流,被封在北野,就是女真人的祖先。
黃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被封在北海,就是草原諸部落的祖先。
至於炎帝,則被認定為三皇太昊氏伏羲的後代,與黃帝是親兄弟,並且有十二個兒子。
如此一來,華夏周邊諸族,都被認定為了炎黃二帝的子孫後代,在神話宗教體係中,漢人就是嫡長子,其餘異族則是次子、堂兄一般的存在。
王重陽並沒有完全羅列黃帝二十五子、炎帝十二子的所有名字,他覺得凡被華夏征服的異族,將來都可以被算作某個兒子的後代,向上追溯的話,都是被女媧造出來的。
如此一來,代表中原王朝的漢人,就有了一個更加縹緲虛幻的法理,對周邊諸國進行管轄和統治。
這一點是王倫的意見,因為王倫記得基督教等耶路撒冷係的宗教,比如《舊約》中就明確記載了,西方上帝耶和華造人,僅僅隻是造了猶太人而已。
後世的基督教妄圖通過宗教的傳播,來完成族群之間的溝通,降低族群之間的交流成本,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那就是人種膚色問題。
白種人信仰基督教,他們就自認為是屬於一類人,那麼信仰基督教的黑人和黃種人呢?膚色不同、外貌不同、文化不同,即便有共同信仰,白種人真的會認為他們是一類人嗎?
所以王倫也需要一個宗教來減少不同族群之間的溝通交流成本,但也要避免膚色引發的族群對立,這一點他就隻能讓炎黃二帝的兒子們擔一些“汙名”,畢竟唐朝以來黃白混血就不少,就當是炎黃二帝的子孫們被分封天下各地,與本地女性結合,不斷生出新的後代了。
這就是王倫以及王重陽的野心,通過神話、宗教、曆史,強行將所有族群歸為同一個祖先,從而建立初步的祖先共同認同感。
一旦這個共同祖先的認同感建立起來,就可以繼續加強華夏傳統的、儒家提倡的績效學,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受到教化,完成最終成為中原王朝一分子的目的。
總的來說,王重陽的這一套理論,是強行給其他蠻夷諸族尋找一個漢人祖先,然後將他們納入到華夏傳統的績效學循環當中,借此對抗婆羅門贏學。
績效學自然是強調樸素的唯物主義的,這就是要與唯心主義的婆羅門贏學進行對抗,並最終完成對對手的全麵取代。
隻是王重陽的這個理論有著與儒家思想一樣的缺點,那就是具備很強的再解釋性。
曆代大儒們對儒家經典的注釋和再解釋,基本就是“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這麼一個發展過程,相比於耶路撒冷係宗教,後者就像是已經鎖死了的程序,後人很難再對其進行顛覆式的解釋。
這個缺點在滿清取代明朝時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屬於典型的“入關之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但也不是沒有優點,那就是並不將讀書人的思維固化,是屬於“常讀常新”的。
而且王重陽這個理論最大的隱患,是一旦漢人不再強大,那麼接受了這種理論的異族,就會打著炎黃後人的旗號,完成對漢人政權的顛覆和取代。
但王倫不會以皇帝的身份認同這個理論,而是允許這個理論繼續存在,這樣一來,這個理論隻是華夏眾多學派的一部分,而不會是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更多表現為宗教意識。
王倫很清楚,世間沒有萬世不移之國,他建立的新漢政權,在死後能夠存續多久,王倫從來不去考慮,因為一代人總歸隻能管一代人的事情,他隻希望儘可能督促後人不斷前進。
在這一點上,王倫還是那句老話,隻能希望後人的智慧了。
王重陽將他的這個理論寫為文章,滿懷期望地送往東京城,但得到的消息是,皇帝陛下不置可否。
聰明的王重陽立刻就想明白了,他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心血被白白浪費,而是又寫了一封厚厚的奏折,提請朝廷,表示應該對在漠南傳教的諸道教流派進行整合。
這封奏折在八月被批複許可,上麵還有剛剛完成大婚的太子王聞的簽字和用印。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