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華夏諸省,交趾甚至可以說是華夏的原始股東之一,早在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被滅,交州就被納入到了華夏的版圖當中。
此後千年交趾一直都從屬於中原,雖然境內叛亂時有發生,但總歸是屬於華夏的,一直到五代前宋時期,才第一次獨立出去。
相比之下,廣西、雲南歸屬中原王朝的時間比交趾還要晚數百年,但廣西的土客矛盾嚴重歸嚴重,與交趾相比,卻從來沒有多麼強烈的分裂與獨立意識。
唐哀帝天佑二年,獨孤損被任命為靜海軍節度使,彼時朱溫掌權,為了打擊政敵、掃清篡位稱帝的障礙,獨孤損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流放瓊州。
於是交趾便出現了中央權力的真空,曲、梁、楊、吳、丁等本地豪強大族相繼出任節度使,就如同中原的五代十國變換一樣頻繁,最終讓本地大族坐大,後晉時吳權自立為王,不再承認南漢政權的冊封,交趾的北屬時期就此結束。
交趾獨立的原因有很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人人口相對不占優勢,而且實話實說,中原王朝派往交趾的官員,往往覺得自己被發配了,所以為官很是貪暴,激起了許多民憤。
前宋對交趾地的丁朝大瞿越國以及李朝保持了勉強合格的武力壓製,卻在文化影響方麵成績顯著,李朝與高麗王國一樣,都是積極儒學化的典型。
人種因華夏的影響而膚色相同、語言文字一致、各種製度都是效仿中原王朝、就連主流的思想學說都是一樣的,可以說李朝與高麗王國一樣,與華夏內部各行省的差異程度,甚至比各行省之間還要小。
在這個時間線的蒙古還沒有出現,極大概率也不會出現,曆史上蒙古入侵的事件便幾乎不可能發生,由此而引發的亞洲民族獨立意識,正常來說要晚許多年才會出現。
似李朝與高麗王國這樣,所有的一切都表現得與華夏一致,為了維係自身的存在,那麼反華就成為了唯一的必然選擇。
高麗畢竟不與前宋直接接壤,反華就表現為在武力上與遼國對抗,認定了遼國就是蠻夷之國,從而證明自己也有資格代表華夏。
李朝則表現得極其窮兵黷武,入侵前宋、攻打占婆,儼然是東南小霸王,因為隻有這樣,李朝的統治者們才能向百姓證明,自己是南方小中華,擁有著法理上的正統性。
然而隨著高麗、大理國相繼內附,漢軍展現出了強悍無匹的戰鬥力之後,李朝國內出現了各種爭議,思想極其混亂,立國的理論基礎被摧毀了。
交趾的立國理論基礎,大致可以看作是本地豪強在唐末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自認為繼承了唐朝所代表的中原王朝在東南亞地區的統治法理基礎,那麼它就有資格以唐朝繼承人的身份,推行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權,並且視前宋為割據政權,妄圖取而代之。
但是新漢取代前宋、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被解封、重新回到曆史本該有的地位時,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政治理念下,李朝所謂的正統性就此消失。
因為天下隻有一個正統。
在大理國內附後,李朝上層統治階層就此分化,如杜英武這樣的實力執政的權臣,仍舊妄圖以“南中華”自居,認為自己屬於中華在東南的分支,那麼他們就仍舊可以以華夏外藩的形式存在。
還有一部分儒臣則認為,既然中原再次強大,那麼就應該主動加入華夏,從而加入到中原的經濟大循環當中,從此成為真正的中華子民。
另外還有一部分極端人士認為,應該廢除儒學,廢除效仿中原的一切製度,由越人治越,從而徹底脫離華夏。
這一部分極端人士,遭到了前兩派的共同反對,他娘的我們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才好不容易變成文明人,現在你們居然還想變回蠻夷?這個蠻夷你們願意當就自己去當!
汪藻作為漢使到達升龍城時,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朝廷還沒有任何表示,李朝就因為大理國的內附而內部分裂了。
此時的李朝疆域僅僅是占據了後世越南的北部,南部屬於占婆國,李朝以小中華的名義從未放棄過對占婆國的覬覦,從吳朝、丁朝、黎朝一直到李朝,越南與占婆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
所以李朝的上層統治者,幾乎都是變為土著的漢人豪強或者已經漢化了的本地土人豪族,這些人甚至比與漢人聯姻的西夏黨項王族、主動漢化的高麗王氏王族、大理國段氏等白蠻貴族更“漢人”一些。
汪藻到了升龍城後,歸漢內附派頓時占據了上風,杜英武不敢有任何反對的情緒表示,隻是死死守衛王宮,也不敢讓汪藻與五歲的李天祚有任何過多的接觸。
沒辦法,李陽煥就三個兒子,萬一中原王朝不要臉麵,也效仿高麗王國那樣,在李朝發動政變,把李陽煥三個都沒有成年的兒子全部弄死,李朝就徹底完蛋了。
其實王倫也沒打算對李朝也搞這麼一套,他可以誘導高麗權貴們發動政變乾掉王楷,那是因為中原王朝對高麗王國已經形成了全麵碾壓,而金富軾提出的“事大主義”理論,也掃清了高麗內附的思想障礙。
李朝的情況略有不同,畢竟與前宋的戰爭,雖然最後還是失敗了,但總歸是打到了邕州,所以李朝還是有一些信心的。
對於李朝,要麼以戰爭打服對方,要麼以強悍的無法抵抗的實力讓對方心服口服,搞政變是不可能讓李朝所有人都心服的。
所以王倫的對策是,繼續加深中原對李朝的經濟影響力,加強文化影響力,簡而言之,先把李朝拉入到中原的經濟循環體係中來,一旦經濟徹底一體,那麼李朝內附就水到渠成了。
畢竟大理國內附不久,還沒有初步消化,貿然出兵李朝,就是打斷了朝廷已經穩步推行的五年計劃,朝廷需要的是一塊在內附後就能夠帶來價值的土地,而不是要去扶貧的。
跟隨汪藻前往京師的諸國使臣隊伍中,渤泥國的隊伍中,也有一群苦著臉的使者,他們來自渤泥國東麵的蘇祿部落,更確切地說,來自北蘇祿。
這一次入京,他們是準備向中原天子哭訴順便告狀的。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