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門弟子的仁行實踐
孔門弟子中,顏回以“安貧立人”踐行仁道。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卻“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論語?為政》),在貧困中仍幫助同學解惑,子夏問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顏回以“繪事後素”點撥,使子夏領悟“禮後乎”;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顏回“采薪”歸來,見子路、子貢抱怨,便與孔子“弦歌不輟”,《孔子家語?在厄》記載“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改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穩定眾人情緒。顏回的“立人”,不依賴物質,而通過精神鼓勵,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能近取譬”於自身處境的堅韌,使他成為“仁”的典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子貢以“經商達人”詮釋仁道。他“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史記?貨殖列傳》),“廢著”即“賤買貴賣”,通過觀察市場波動獲利,經商致富後,“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卻始終“憶昔當年存二老,至今歌頌滿江湖”——資助孔子周遊列國,《孔子家語?致思》記載“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諗,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解救被困的孔子和弟子。子貢的“達人”,通過商業活動創造價值,既實現自身通達己達),又幫助他人脫困達人),展現了“立人達人”的多樣性。
子路以“勇武立人”踐行仁道。他“性鄙,好勇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卻在孔子教導下領悟“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在衛國為官時,“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他治理蒲邑,“三月而孔子往觀之”,見“男女異路,道不拾遺”,《孔子家語?辯政》記載“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見由之為政,而未見其細也。敢問何行而可?’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既“平治百姓”立人),又“保障一方安寧”達人),最終在“蒯聵之亂”中“結纓而死”,《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以生命踐行“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仁道。
冉有以“政事達人”展現仁道。他為季氏宰時,“賦粟千鐘”《論語?先進》),卻反對季氏“旅於泰山”的僭越行為,《論語?八佾》記載“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齊魯“夾穀之會”中,協助孔子挫敗齊國的陰謀,“齊侯將享公,孔子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傳?定公十年》),“歸而增其賦”,將增加的賦稅用於改善民生,修建水利、開墾荒地。冉有的“達人”,通過政治實踐推動製度變革,比單純的物質施惠更具長遠效果,體現了“立人達人”的製度性價值。
六、曆史長河中的仁道演進
戰國時期的孟子,將“立人達人”發展為“仁政”思想。他對齊宣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將家庭中的“能近取譬”擴展至國家治理;提出“製民之產”,確保“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使“立人”有了物質基礎;主張“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通過製度設計實現“達人”。孟子的貢獻,在於將“仁”從個人德性升華為治國理念,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孟子?離婁上》)。
漢代的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詮釋“立人達人”。他在《春秋繁露?仁義法》中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強調“愛人”的主動性;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並之路”,《漢書?食貨誌》記載“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並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通過限製土地兼並踐行“達人”。他還提出“三綱五常”,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規範人際關係,以“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達人”的道德準則,使“仁”與封建製度結合,成為社會秩序的基石。
唐代的白居易,以“文章達人”踐行仁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創作《秦中吟》《新樂府》等諷喻詩,《秦中吟?輕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揭露權貴的奢靡與百姓的苦難;在杭州刺史任上,“築堤扞錢塘湖,鐘泄其水,溉田千頃”《新唐書?白居易傳》),這條堤後來被稱為“白公堤”,既以文章喚醒世人達人),又以政績造福百姓立人),展現了“立人達人”的文化路徑。他在《策林》中提出“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問題,主張“平均其地,均其食”,將“立人達人”的思想融入具體的社會改革方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代的範仲淹,以“憂樂達人”詮釋仁道。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任參知政事時推行“慶曆新政”,“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改革官員考核製度,抑製恩蔭特權,完善科舉取士,試圖通過改革實現“立人”;在地方為官時,“興學校、修水利”,如“泰州西溪鹽倉監時,築海堤數百裡,後人稱為‘範公堤’”,保護沿海百姓免受潮災;知蘇州時,“浚五河,導太湖注之海”,《宋史?範仲淹傳》記載“歲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仲淹請遣使循行,未報。乃請問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帝惻然,乃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且條上救敝十事”。範仲淹的“達人”,超越個人得失,以天下為己任,將“立人達人”提升至“先憂後樂”的精神境界。
明代的王陽明,以“心學立人”發展仁道。他提出“致良知”,認為“仁是心之本體”《傳習錄》),“心外無物”,“立人達人”源於內心的良知;推行“南贛鄉約”,規定“同約中推年高有德為約長,次者為約副,又次者為約正、約史、知約、約讚”,每月朔望聚會,“彰善糾過”,通過民間自治實現“立人達人”;平定寧王之亂後,“恤其民,罷不急之征”,《明史?王守仁傳》記載“帝時已親征,自稱‘威武大將軍’,率京邊驍卒數萬南下。命安邊伯許泰為副將軍,偕提督軍務太監張忠、平賊將軍左都督劉暉將京軍數千,溯江而上,抵南昌”,麵對朝廷的猜忌,仍堅持“撫其民人,綏其地方”,使“江右民始複業”。王陽明的貢獻,在於將“仁”內化為“心即理”的自覺,使“能近取譬”成為每個人的內在需求,“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傳習錄》)。
七、仁道的當代形態:從個人到社會
在慈善公益領域,“立人達人”表現為“賦能式救助”。傳統慈善多為“輸血式”捐贈,如發放救濟糧款,《禮記?王製》“年不順成,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穀,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的延續;現代公益則強調“造血式”賦能,如“免費午餐”項目不僅提供eas,更培訓當地廚師,改善學校廚房設施立人),該項目自2011年啟動至2023年,累計為超過7000所學校的300萬學生提供午餐,同時培訓廚師5000餘人,升級廚房設備2萬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培訓提升教學能力己達),使更多鄉村孩子獲得優質教育達人),2023年該計劃覆蓋全國22個省份,培訓教師10萬人次,受益學生超過500萬。這種轉變,正是對“己欲立而立人”的當代詮釋——幫助他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非單純滿足一時之需。
在企業責任領域,“立人達人”體現為“共享價值”理念。傳統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獨達),如19世紀的工廠主壓榨工人;現代企業則注重“員工成長、環境友好、社區發展”,如華為“以奮鬥者為本”,為員工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立人),“華為大學”每年培訓員工超過10萬人次,覆蓋技術、管理等多個領域,同時“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達人),其5g技術幫助全球170多個國家提升通信水平;福耀玻璃“為中國人做一片屬於自己的玻璃”,既實現企業願景己立),又帶動上下遊產業發展立人),在全球建立43個生產基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萬個,帶動玻璃原材料、加工設備等相關產業產值增長超過100億元。這種“企業即仁體”的實踐,證明“立人達人”可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
在教育領域,“立人達人”表現為“全人教育”。傳統教育側重知識傳授獨達),如科舉製下的死記硬背;現代教育強調“立德樹人”,如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理念,鼓勵學生“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己立),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立人),2023年清華學生參與的鄉村振興實踐項目達500餘個,覆蓋全國30個省份;鄉村振興研究院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己達),助力鄉村發展達人),該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培養碩士、博士超過1000人,其中80以上在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鄉村治理等工作。這種教育觀,將“能近取譬”於個人成長與社會需求的關係,踐行了“立人達人”的真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國際關係中,“立人達人”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傳統國際關係強調零和博弈獨達),如殖民時期的掠奪;中國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如“一帶一路”倡議,既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己達),又幫助沿線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達人),截至2023年,“一帶一路”項目累計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拉動近萬億美元經濟增長,建設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超過3000公裡;“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既保障中國人民健康己立),又援助其他國家立人),中國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疫苗,其中6億劑為無償援助。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智慧,正是“立人達人”在國際舞台的體現。
八、仁道的永恒價值:從聖境到日常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時空,仍在叩問著每個時代的人們:仁是否必須驚天動地?答案是否定的。“博施濟眾”的聖境固然崇高,但“己欲立而立人”的日常仁行更為根本。正如《周易?係辭》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仁道不在遠方的聖壇,而在身邊的瑣事——為父母端一杯水立親),幫同事解一個難題立人),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達人),這些“能近取譬”的行動,共同構成了仁道的洪流。
曆史上的聖人明君,如堯舜禹湯,其偉大不在於完美無缺,而在於始終朝著“博施濟眾”的方向努力;現實中的普通人,如誌願者、教師、醫生,其可敬不在於功績顯赫,而在於踐行“立人達人”的日常堅持。這種“聖”與“仁”的辯證,提醒我們:不否定崇高,更重視基礎;不忽視理想,更強調行動。
在物質豐裕的當代,“博施濟眾”的物質條件已初步具備,但“立人達人”的精神內核仍需堅守。警惕“慈善作秀”的虛偽如擺拍捐贈照片),某明星在捐贈現場安排十餘名攝影師拍攝,卻僅捐贈價值10萬元的物資;反對“道德綁架”的偏執如逼捐),2021年河南暴雨期間,部分網民逼迫企業捐款,甚至攻擊捐款較少的公司;倡導“真誠利他”的樸素如匿名幫助),杭州“順其自然”連續25年匿名捐款,累計超過1500萬元,卻從未露麵。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仁的價值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是否真正“欲立人”“欲達人”。
“立人達人”的終極意義,在於構建“各儘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當每個人都能“立”安身立命),都能“達”實現價值),“博施濟眾”的聖境便會自然呈現——它不是少數人的功績,而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或許就是孔子的深意:仁道的終點是聖境,而起點永遠在腳下;實現的路徑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能近取譬”的當下行動。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