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喪側之食:未飽的敬意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2章 喪側之食:未飽的敬意(2 / 2)

顏回在喪禮中的表現,堪稱“未飽”精神的典範。《孔子家語?顏回》記載,顏回的父親顏路去世時,家境貧寒,“顏回請具葬器,孔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儘管如此,顏回仍嚴格遵循喪禮規範,赴喪宴時“未嘗飽也”,麵對黍米飯隻稍作品嘗,便放下筷子默默垂首。孔子讚其“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這份“仁”便包含對喪家哀痛的深切體恤,如《莊子?田子方》所言“顏回坐忘”,其“忘”的是食欲的誘惑,“不忘”的是共情的本能。

司馬遷在《史記》中,通過記載他人喪禮間接表達對“未飽”精神的認同。《史記?孔子世家》詳載孔子喪禮:“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儘哀;或複留。唯子贛廬於塚上,凡六年,然後去。”描述弟子們的哀痛時,雖未明言飲食,但“心喪”期間的“食不甘味”可想而知。《史記?伯夷列傳》中,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悲”與孔子“未飽”同屬對他人痛苦的敏感。這種情感共鳴,使《史記》不僅是史書,更是充滿“惻隱之心”的人文記錄。

範仲淹在母親喪禮中的“三年不食肉”,是“未飽”的極端表現,卻彰顯其精神內核。《宋史?範仲淹傳》記載,他“母喪,寓居南都,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就學”,守喪期間“日食一粥”,同學憐其苦,“以佳肴饋之,公置之,既而悉敗”——佳肴因久置而腐敗,可見其堅守之嚴。這種“哀痛”雖超出“未飽”的節製,但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或許正源於這種對他人痛苦的深切體會。範仲淹主持的“義莊”,規定“族人有喪,給喪葬錢”,其製度設計中便包含對“慎終”的重視,與“未飽”精神相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清代的戴震,以樸學實踐“未飽”的實證精神。他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說:“理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認為“理”源於“情”,“未飽”正是“情之不爽失”的體現——哀戚之情不爽失,故飲食有節製。戴震在叔父喪禮中,“衰絰持喪,凡喪禮之儀,一準《儀禮》,鄉鄰皆歎其知禮”《戴震年譜》),其飲食“每日一飯一菜”,嚴格踐行“未飽”規範。這種將情感與禮儀結合的實踐,體現了清代樸學“實事求是”與儒家“以情代理”的融合。

六、“未飽”的現代回響:傳統與當下的對話

當代喪禮雖日趨簡化,“未飽”精神仍以默契形式存在。殯儀館的告彆儀式上,參與者多“麵色凝重,飲食簡素”,即使設有答謝宴,也多“食不言”“不勸酒”,與孔子“未嘗飽也”的精神相通。江蘇蘇南的“喪葬宴席”多為“八大碗”,數量少於喜宴的“十大碗”,菜品以“素什錦”“豆腐羹”為主,葷菜僅“紅燒肉”一道且量少,體現“飲食節製”;安徽徽州的“喪宴”稱“豆腐飯”,主菜是“一品豆腐”,取“清白”之意,輔以“炒青菜”“冬瓜湯”,賓客多“淺嘗輒止”,無人追求飽足。

現代殯葬禮儀中的“守靈”習俗,延續了“未飽”的情感邏輯。守靈時,親友“徹夜不眠”陪伴逝者,飲食多為“簡餐”——北方常見“饅頭、鹹菜、小米粥”,南方多為“米飯、豆腐、青菜”,避免大魚大肉的油膩。上海的“社區殯葬服務”中,誌願者會提醒家屬:“守靈期間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飽,這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利於保持清醒陪伴。”這種提醒將傳統“未飽”精神轉化為現代關懷,使其更易被接受。

不同民族的喪葬飲食習俗,雖形式各異,卻共享“未飽”的內核。藏族的“天葬”後,喪家會請親友喝“酥油茶”,配“糌粑”,量少而簡,象征“生死輪回,飲食如常卻心有節製”;回族的“殯禮”後,“阿訇帶領親友念‘都阿’,然後吃‘油香’油炸麵食),每人僅一塊,不勸食”《中國回族大辭典》),體現“節哀”與“分享”的結合;苗族的“葬後宴”,用“酸湯魚”“糯米飯”待客,雖有葷腥,但“席間不笑不鬨,每人進食不超過三碗”,其節製與孔子“未飽”異曲同工。

現代殯葬改革中,“未飽”精神以新形式延續。網絡悼念平台上,網友通過“獻花”“點燭”表達哀思,雖無實體飲食,但其“留言多凝重,少嬉鬨”的默契,與“未飽”的情感節製相通;環保葬樹葬、海葬)後的追思會,多采用“茶話會”形式,飲品為“清茶”,點心為“素餅乾”,體現“簡素”原則;“生前預囑”的推廣,鼓勵人們“身後事從簡”,其“不鋪張”的理念,與“未飽”的節製精神一致。

七、心理學視角:“未飽”背後的共情機製

現代心理學的“共情理論”,為“未飽”提供了科學解釋。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中提出,“共情能力”包含“識彆他人情緒”“換位思考”“適當回應”三個層次,孔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完美契合這三層:識彆喪家的哀痛情緒,換位思考“若我喪親,願人飽食乎”,以“未飽”適當回應,正是高情商的表現。這種能力對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正如戈爾曼所言:“共情是所有利他行為的基礎。”

神經科學的“鏡像神經元”發現,揭示了“未飽”的生理基礎。1992年,意大利科學家賈科莫?裡佐拉蒂在獼猴大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當獼猴觀察到人類抓取食物時,其大腦中控製抓取動作的神經元會激活,如同自己在抓取。後續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額下回”“頂下小葉”也存在鏡像神經元,在觀察他人痛苦時會激活,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孔子看到喪家的哀痛,鏡像神經元激活,使其產生“感同身受”的哀戚,進而抑製食欲,這或許是“未飽”的生理機製。

發展心理學研究顯示,“未飽”式的共情能力需後天培養。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兒童在711歲進入“具體運算階段”,開始具備“換位思考”能力,此時若通過“角色扮演”如模擬喪禮場景)進行情感教育,能有效培養共情。這與儒家“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育理念一致——通過“臨喪不飽”等禮儀實踐,訓練兒童對他人情緒的敏感度,使其從“被動遵循”到“主動共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社會心理學的“群體情緒感染”理論,解釋了“未飽”的社會功能。美國學者巴倫?布朗森在《群體情緒》中提出,群體中的情緒會通過“行為模仿”“生理同步”擴散,喪宴上的“未飽”行為,會通過“一人不飽,眾人隨之”的模仿,使哀戚情緒在群體中擴散,增強凝聚力。這與《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的觀點相通,隻是“未飽”以“行為”通倫理,而非“樂”以“聲音”通倫理。

八、“未飽”的本質:共情能力的培養路徑

“未飽”的本質,是“將心比心”的共情能力在飲食場景的體現。《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道”,與《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共同構成儒家“仁道”的核心,“未飽”正是“恕道”的實踐:在喪者之側,自己若處於喪家位置,必不希望賓客飽食如常,故“未嘗飽也”。這種“換位思考”看似簡單,卻是對抗“麻木不仁”的利器。

共情能力的培養,需遵循“小事—習慣—本能”的路徑。“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是小事,卻能通過重複實踐形成“臨喪節製”的習慣,最終內化為“不忍之心”的本能,正如《孟子?儘心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共情範圍從親人擴展到民眾、萬物,“未飽”是“仁民”的起點訓練。當代教育中的“服務學習”如養老院慰問、醫院陪護),正是通過類似小事培養共情,與“未飽”的訓練邏輯一致。

“未飽”的反麵是“共情赤字”,其危害不容忽視。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指出,現代社會的“官僚化”容易導致“共情赤字”——通過“分工”“去人性化”,使個體對他人痛苦麻木。這種“共情赤字”與“飽食於喪者之側”本質相同,都是對他人痛苦的漠視。孔子的“未飽”提醒我們,對他人痛苦的敏感,是人性的底線,也是社會健康的標誌。

“未飽”精神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在於重建“情感聯結”。在“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因“內卷”“競爭”而封閉情感,“未飽”精神倡導的“適度共情”,能幫助人們重建與他人的情感聯結。社區互助中,“鄰居有難,主動分憂”;網絡空間裡,“發言顧及他人感受”;公共政策上,“兼顧弱勢群體需求”,這些實踐雖與飲食無關,卻與“未飽”的共情內核相通,都是“仁”的現代體現。

九、“未飽”的終極意義:守護人性的溫度

“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的終極意義,是守護人性的溫度。在工具理性日益膨脹的現代社會,“效率”“利益”常被置於“情感”之上,而“未飽”精神提醒我們:人不是機器,需要情感的共鳴;社會不是市場,需要倫理的維係。就像《禮記?禮運》描繪的“大同”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種“不獨”的精神,便包含對他人痛苦的體恤——不僅關懷自己的親人,也能感知陌生人的哀戚。

從孔子的俎案到當代的餐桌,“未飽”精神的傳承,是對“仁”的堅守。無論是古代的喪宴還是現代的追悼會,飲食節製的背後,是“把他人當人”的基本態度——承認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同樣重要,自己的舒適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種態度,是文明的基石,正如《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流逝,禮儀形式會變,但“仁”的溫度應如流水般永恒。

“未飽”的留白,是人性應有的體麵。孔子的俎案上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飯,留下的不僅是食物的空隙,更是心靈的空間——為他人的痛苦留出位置,為共情留出餘地。這種留白不是缺憾,而是文明的優雅,正如中國書畫的“計白當黑”,空白處與墨色同樣重要。在今天,我們或許不必刻意“未嘗飽也”,但對他人痛苦的敏感與體恤,應如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飯,永遠留有一份未被填滿的空間——那是人性應有的留白,是文明應有的溫度。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三國:小喬,把你姐叫進來 法武封聖 亂葬崗養詭人 魔太子和他的創世徒弟 簷下雨聲 怪談降臨:炮灰她靠狂燒冥幣殺瘋了 軍閥:開局給袁大帥獻玉璽 穿成受欺自閉症後,我靠才藝炸了選秀 奇奇怪怪夢境日記 重生之去湯姆長兄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