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2章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2 / 2)

這種“老而彌堅”的精神,顛覆了當時對“老”的定義。《禮記?王製》說“七十不致政,八十告存,九十日有秩”,老年人該“含飴弄孫”,可孔子偏要“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他教子夏“繪事後素”,教子貢“貧而無諂”,教冉有“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些教學場景裡,誰能看出他是個快七十的老人?

他批評原壤“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不是罵老年人,是罵那些活了一輩子沒乾過正經事的人。原壤見他來,“夷俟”伸著腿坐著),一點禮貌沒有,孔子用拐杖敲他的小腿:“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這“賊”是“浪費生命”的意思——和原壤比,孔子的“不知老之將至”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五、孔子的自我認知:理想主義者的清醒

孔子從沒把自己當“聖人”。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這不是謙虛,是清醒的自我定位:我隻是個“為之不厭”做起來不滿足)、“誨人不倦”教起來不疲倦)的普通人。

他對自己的定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不是創新者,是傳承者。就像一個園丁,把堯舜禹湯文武種下的“禮樂之樹”修剪枝葉,讓它長得更茂盛。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不是複古懷舊,是覺得這些老祖宗的智慧裡,藏著治世的密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最清醒的認知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對隱者桀溺說的“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其實是夫子教他的。孔子見過太多“禮崩樂壞”的亂象:弑君的、篡位的、用天子禮的……他比誰都清楚“克己複禮”有多難,可還是要做。

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的精神,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內核。就像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知道石頭總會滾下來,還是要推——因為推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義”的踐行。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這“義”不是空洞的口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擔當。

孟子說他是“聖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這個“時”字用得極準——他能順應時代,又不被時代同化。在魯國做官時,他“墮三都”拆三家大夫的城邑),用的是“務實”的手段;周遊列國時“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守的是“理想”的底線。這種“與時偕行”《周易?乾卦》)的智慧,讓他的“發憤”不盲目,“樂”不空洞。

六、曆史回響:發憤忘食的傳承譜係

墨子的“摩頂放踵”,是另一種“發憤”。《孟子?儘心上》說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從頭頂到腳跟都磨破了,隻要對天下有利,就乾。他帶著弟子“穿草鞋,吃糙飯,日夜不休”《莊子?天下》),在各國之間奔波,止楚攻宋,止齊伐魯,活得像個苦行僧。

有一次,他派弟子公輸般去幫楚國造雲梯,後來聽說要用來攻宋,連夜從魯國走到楚國,“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裳裹足”《墨子?公輸》),說服楚王放棄攻宋。這種“自苦為極”《莊子?天下》)的勁頭,和孔子的“發憤忘食”隔著學派,卻連著同一種精神:為理想獻身。

張衡的“數術窮天地”,把“發憤”用在了科學上。他“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後漢書?張衡傳》),可不好做官,專愛“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他覺得“蓋律曆迭相治,景度相奸,知其歸趣,故能越世高談,審辨名分”《後漢書?張衡傳》),宇宙的規律比官場的規矩更迷人。

他研製渾天儀,“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後漢書?張衡傳》);發明候風地動儀,“其狀如酒尊,徑八尺,圍二十四尺”《後漢書?張衡傳》),龍首銜珠,蟾蜍承之,哪個方向地震,哪個龍首的珠就掉進蟾蜍嘴裡,“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麵,乃知震之所在”。

這些發明在當時被嘲笑為“無用之物”,他卻“約己博觀,曆載構思”《後漢書?張衡傳》),用幾十年時間打磨。有次調試地動儀,連續三天沒合眼,仆人端來的飯都餿了,他才驚覺:“哦,該吃飯了。”這種對科學的專注,和孔子忘食研《易》,是同一種“發憤”。

陸遊的“僵臥孤村不自哀”,把“不知老之將至”寫進了詩裡。他晚年住在山陰的農村,“屋漏偏逢連夜雨”,床腳都泡在水裡,卻“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他的“發憤”是寫詩,“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情,“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牽掛,都藏在字裡。

八十五歲那年冬天,他躺在床上,呼吸都帶著寒氣,讓兒子拿來紙筆,寫下《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寫完筆掉在地上,再也沒撿起來。這種到老都燃燒的愛國心,是對孔子“不知老之將至”最動人的詮釋。

七、樂以忘憂的當代映射:困境中的積極力量

南仁東的“天眼”,是現代版的“發憤忘食”。1994年,他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看到國外的射電望遠鏡計劃,心裡像被紮了一下:“咱們中國也該有一個。”這想法一冒出來,就像野草瘋長,再也擋不住。

接下來的二十二年,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感動中國頒獎詞),帶著團隊“踏遍貴州大山的每個角落”,找最合適的台址。有次在山裡迷路,暴雨把衣服淋透,乾糧也丟了,他靠野果充饑,晚上就睡在山洞裡,還笑著說:“這地方信號好,適合建望遠鏡。”

fast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建成時,他已經七十歲,肺癌晚期。同事勸他休息,他說:“我得看著它調試成功。”2016年9月25日,望遠鏡啟用那天,他坐在輪椅上,看著巨大的“天眼”轉動,像看著自己的孩子,眼裡的光比星星還亮。這種“把命都搭進去”的專注,和孔子“韋編三絕”一模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武漢環衛工夫婦的“樂”,藏在淩晨四點的街燈下。丈夫王師傅和妻子李師傅,每天淩晨四點起床,推著掃帚車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唰唰”的掃地聲在寂靜裡格外清晰。他們要掃三公裡長的路段,每月工資加起來不到六千元,卻供三個孩子上了大學。

“累嗎?”有人問。李師傅直起腰,捶了捶後背,圍裙上沾著灰塵:“累啊,冬天凍得手裂口子,夏天汗濕透衣服。但想想孩子們在學校好好讀書,就覺得值。”這種在艱辛裡開出的“樂”之花,和孔子“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是同一種基因。

銀發學堂裡的“老學生”,演繹著“不知老之將至”。北京東城區的社區學堂裡,七十歲的李阿姨戴著老花鏡學智能手機,手指在屏幕上戳來戳去,嘴裡念叨:“這個健康碼怎麼弄……”八十歲的王大爺在練書法,墨汁濺到胡子上也沒察覺,寫的正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為什麼還學這些?”記者問。李阿姨笑了,皺紋裡都是陽光:“活著就得學新東西啊,不然就成老古董了。”這種對生活的熱情,和孔子晚年學《易》的勁頭,隔著兩千五百年,卻心意相通。

八、發憤與樂憂的辯證: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發憤忘食”和“樂以忘憂”,不是矛盾的兩極,是一枚硬幣的兩麵。沒有“發憤”的“樂”,是無源之水,像阿q的“精神勝利法”,虛得很;沒有“樂”的“發憤”,是無油的燈,燃不了多久就滅了。孔子把兩者擰成了一股繩,讓“憤”有方向,“樂”有根基。

他在衛國擊磬,有個挑著草筐的人路過,站著聽了一會兒,說:“有心哉,擊磬乎!”《論語?憲問》)又說:“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論語?憲問》)這人看出他的“憤”,也勸他“算了吧”。孔子卻回答:“果哉!末之難矣。”《論語?憲問》)——你說得對,但我做不到啊。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憤”,和“樂以忘憂”的“樂”,構成了奇妙的平衡:明知難,還能樂在其中。

“不知老之將至”的本質,是“活在當下”的智慧。孔子不糾結“過去沒做好”,也不焦慮“將來做不完”,隻專注“現在該做什麼”。刪《詩》時就認真刪,講學就認真講,彈琴就認真彈——這種“當下即道場”的態度,讓時間失去了衡量衰老的意義。indfuness),和這很像:專注於當下的呼吸、動作、感受,不被過去和未來乾擾。孔子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實踐了這種智慧,他的“發憤忘食”不是“透支當下”,是“沉浸當下”;“樂以忘憂”不是“逃避現實”,是“接納現實”;“不知老之將至”不是“對抗歲月”,是“與歲月共舞”。

在“內卷”和“躺平”撕扯現代人的今天,孔子的這三句話像三帖藥:“發憤忘食”治“迷茫”——有目標就不會空虛;“樂以忘憂”治“焦慮”——看得開就不會崩潰;“不知老之將至”治“頹廢”——不停步就不會衰老。

這不是要每個人都變成孔子,而是要在自己的軌道上,找到那股“憤”和那份“樂”。程序員為寫好代碼熬夜,教師為備好課查資料到天亮,農民為種好田起早貪黑——這些都是“發憤忘食”;加班後看到萬家燈火覺得值得,教出的學生有出息覺得驕傲,種的糧食豐收覺得快樂——這些都是“樂以忘憂”。

九、終極意義:精神不朽的生命哲學

孔子死後,子貢在他墓旁築屋而居,守了六年。有一天,魯哀公來祭拜,站在墓前說:“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孔子家語?終記》)——老天爺不仁慈,把這樣的老人帶走了,讓我孤零零地在位上發愁。

可他不知道,孔子的精神早就像種子,撒在了弟子們心裡,撒在了《論語》的竹簡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這顆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枝葉蔓延到文化、教育、倫理的每個角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子這“三不朽”,都源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立德”是他的人格示範,“立功”是他的教化之功,“立言”是他的思想傳承。

這種精神穿越時空,在不同的時代開出不同的花。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受宮刑仍寫《史記》,是“發憤忘食”;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屢遭貶謫仍寫詩作文,是“樂以忘憂”;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八十歲還指導科研,是“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若聽到孔子的自我描述,或許會收起那份審視。他治葉靠的是“力”,孔子傳道靠的是“心”;他留下的是城池溝渠,孔子留下的是精神密碼。兩千五百年後,葉邑的城牆早已化作泥土,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十二個字,還在滋養著無數生命。

這或許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肉體終會腐朽,但精神可以不朽;年齡終會增長,但熱情可以不老。當我們為理想燃燒,為熱愛堅守,為成長不停步時,都是在續寫孔子的故事——不是要成為他,而是要成為“活著”的自己,熱烈地、通透地、專注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逆襲千金之總裁夫君是廢柴 活在這溫情人間 國運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興邦 異星幻夢 重生六零:我攜萌寶囤糧暴富 閃婚冷麵兵王:老婆竟是玄學大佬 歲月與情 廢土鯨落:我體內有隻鯤 天災降臨:全家囤貨萬斤苟在山洞 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