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時的整理古籍,是孔子“好古敏求”的最終完成。魯哀公十一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回到魯國,此後不再周遊列國,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獻。他“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對《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六部古籍進行係統整理,使其成為儒家經典。其中,《春秋》的編纂尤為用心,“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史記?孔子世家》),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褒貶,傳遞“微言大義”,如“踐土之會”中,晉文公召周天子到踐土,孔子認為“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便記載“天王狩於河陽”,以維護君臣之禮。這種對曆史的“春秋筆法”,使古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價值的傳遞者。
整理古籍的過程充滿艱辛。《詩經》的竹簡散亂無序,需要辨彆真偽、去重存精;《尚書》的文字古奧難懂,需要考證注釋;《禮記》的禮儀規定因時代變遷而模糊,需要重新梳理。孔子晚年身體狀況不佳,《論語?述而》記載他“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感歎自己衰老,連夢見周公的次數都少了,但他依然堅持工作,“韋編三絕”的《周易》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種晚年的勤勉,使他“好古敏求”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正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他的求知與傳承,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曆史回響:好古敏求的傳承譜係
顏回的“不違如愚”,是“敏以求之”的專注體現。《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在課堂上對孔子的話從不提出異議,看似愚笨,課後卻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舉一反三。有一次,孔子講解“仁”的含義,顏回問:“請問其目。”孔子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這種將知識付諸實踐的決心,使他能夠“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將知識內化為品德。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正是因為他的“敏”不是口頭上的回應,而是內心的領悟與實踐,這種“敏以求之”的專注,成為後世學者的榜樣。
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繼承了“好古敏求”的史學精神。《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自幼學習古代文獻;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天下,“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通過實地考察印證古籍記載。在會稽,他探尋大禹治水的遺跡;在長沙,他憑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曲阜,他參觀孔子故居,“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史記?孔子世家》)。這種將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與孔子“好古敏求”一脈相承。
撰寫《史記》時,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史記?太史公自序》),對史料進行嚴格考證。對於黃帝的傳說,他“擇其言尤雅者”《史記?五帝本紀》),選取可信的部分;對於不同說法,如“禹興於西羌”“禹生於石紐”等,他進行多方比對後再下結論。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史記》成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正如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正是“好古敏求”精神在史學領域的體現。
鄭玄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展現了“好古”的包容。東漢時期,經學分為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今文經注重微言大義,古文經注重文字訓詁,兩派相互攻擊,難以統一。鄭玄“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後漢書?鄭玄傳》),學習今文經;後又西入關中,從馬融學古文經,馬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鄭玄在其門下三年不得見,仍“日夜尋誦,未嘗怠倦”《後漢書?鄭玄傳》),最終因解答“渾天說”的疑難而得到馬融的賞識。
學成之後,鄭玄融合今古文經,“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後漢書?鄭玄傳》),注遍群經。他注《詩經》時,既采用古文經的文字訓詁,又吸收今文經的義理闡釋;注《周禮》時,結合《禮記》《儀禮》的相關內容,使零散的禮儀規定係統化。這種對古代文獻的係統整理,使經學從紛爭走向統一,正如《後漢書?鄭玄傳》所說“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這種“好古”的包容與係統,是對孔子“刪《詩》《書》”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朱熹的“格物致知”,發展了“敏以求之”的方法論。南宋朱熹繼承二程的思想,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主張“即物而窮其理”《大學章句》),通過研究事物來獲得知識。他認為“一物格而萬理通,雖顏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耳”《朱子語類》),這種“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的積累,與孔子“敏以求之”的精神一致。
朱熹編纂《四書章句集注》時,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進行詳細注釋,既參考漢唐注疏,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使傳統智慧適應時代需求。他強調“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將學習、思考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敏以求之”的方法,使儒家思想更加係統化、大眾化。他在白鹿洞書院製定的學規,強調“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步驟正是對孔子“學思結合”“學行結合”的繼承與發展,成為後世書院教育的典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好古敏求的當代價值: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好古”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當代社會有著生動體現。當今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昆曲、古琴、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孔子“好古”的精神一脈相承,不是為了將傳統封存為古董,而是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實現創新發展。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核心唱腔和劇情的基礎上,采用現代舞台技術,使“遊園驚夢”的場景更加唯美,吸引了年輕觀眾;古琴藝術通過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創作出新的曲目,讓古老的樂器煥發出新的活力。
故宮博物院的“讓文物活起來”實踐尤為典型。通過數字化技術,故宮將“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珍貴文物轉化為數字資源,觀眾可以在線上高清瀏覽畫作的細節;通過“故宮文創”,將文物中的圖案和元素轉化為文具、服飾等生活用品,使古代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通過“養心殿數字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走進”養心殿,體驗古代帝王的生活場景。這些實踐不是對傳統的簡單複製,而是“好古”與“知今”的結合,正如孔子整理古籍是為了傳遞智慧,當代的文化遺產保護也是為了讓傳統智慧服務於現實生活。
“敏以求之”對終身學習的指導,在知識爆炸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迅速,“終身學習”成為每個人的必要選擇,孔子“敏以求之”的精神提醒我們,無論年齡與職業,都應保持學習的熱情。在線教育的發展,如慕課ooc)、微課等,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人們可以像孔子“學無常師”那樣,隨時隨地向不同的老師學習。例如,一個農民可以通過手機學習現代農業技術,一個退休老人可以在線學習繪畫和音樂,這種持續學習的態度,是應對時代變化的重要能力。
“非生而知之”對教育公平的意義,在當代教育實踐中得到延續。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體現為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無論出身、天賦如何,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特殊教育的發展,為有障礙的學生提供了適合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通過學習實現自我價值;職業教育的完善,為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路徑。這些實踐證明,“非生而知之”的信念在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天賦差異不是限製,努力和合適的教育方法才是決定因素,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核心正是孔子“學而知之”的理念。
七、曆史人物的求知實踐:好古敏求的生動例證
王充的“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生動踐行了“敏以求之”的精神。《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年輕時,他因家境貧寒無法購買書籍,便經常到洛陽的書市看書,書市上的書籍種類繁多,從儒家經典到諸子百家,從曆史著作到天文曆法,他都廣泛閱讀,並且過目不忘。這種“敏以求之”的勤奮,使他積累了淵博的知識。
撰寫《論衡》時,王充“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後漢書?王充傳》),在門窗和牆壁上都放置筆和刀,隨時記錄自己的思考。《論衡》的核心思想是“疾虛妄”,批判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和對儒家經典的僵化理解。例如,針對“天人感應”的說法,他在《自然篇》中說“天道自然,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認為自然界的災異是自然現象,不是上天對人的懲罰;針對“人死為鬼”的觀念,他在《訂鬼篇》中說“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這些觀點的提出,需要廣泛的知識和獨立的思考,正是“敏以求之”的結果。
顧炎武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繼承了“好古敏求”的經世精神。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一騾二馬,捆書自隨”《清史稿?顧炎武傳》),無論走到哪裡都隨身攜帶書籍,隨時學習。他遊曆各地時,“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顧炎武傳》),將古籍記載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例如,他在《日知錄》中考證“郡縣製”的起源,不僅查閱《史記》《漢書》等古籍,還實地考察各地的地方誌和碑刻,確保結論的準確性。
《日知錄》的撰寫“積三十餘年乃成”,顧炎武在《日知錄序》中說“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複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這種嚴謹的態度,使該書成為考據學的經典著作。他強調“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主張“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與人書》),這種將知識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精神,與孔子“學而時習之”的實踐理念一脈相承,是“好古敏求”在明清時期的生動體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錢鐘書的“橫掃清華圖書館”,演繹了“敏以求之”的現代版本。在清華大學讀書時,錢鐘書以“橫掃清華圖書館”聞名,廣泛閱讀中外典籍,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哲學,從中國典籍到西方著作,無不涉獵。他的同學回憶,錢鐘書看書速度極快,並且過目不忘,常常能引用書中的細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這種“過目不忘”的背後,是“敏以求之”的勤奮——他不僅閱讀書籍,還做了大量筆記,將不同書籍中的觀點進行比較和聯係,形成自己的思考。
撰寫《管錐編》時,錢鐘書對《周易》《毛詩》《左傳》等古籍進行了深入闡釋,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視角。例如,在分析《詩經?衛風?氓》時,他不僅引用《詩經》的相關篇目進行比較,還參考了西方文學中的類似主題,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歌德的詩歌,展現了“好古”與“知今”、中國與西方的對話。這種對知識的貪婪追求和廣泛涉獵,與孔子“敏以求之”“學無常師”的精神高度一致,證明“好古敏求”的求知態度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八、好古與敏求的辯證: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好古”與“創新”的統一,是孔子求知觀的精髓所在。“好古”不是複古守舊,而是“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從傳統中獲得新的啟發;“敏以求之”不僅是學習過去的知識,更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孔子對周禮的“損益”《論語?為政》),就是這種統一的生動體現——保留周禮中合理的部分,如“敬德保民”的核心思想;改進不適應時代的內容,如簡化繁瑣的禮儀形式,使其更易於實踐。這種“繼承中創新”的態度,使傳統智慧能夠與時俱進,正如《周易?係辭》所說“變通者,趨時也”,根據時代需求進行變通,是傳統得以延續的關鍵。
“非生而知之”與“學而知之”的平等性,打破了知識的壟斷。孔子否認“生而知之”,強調“學而知之”,使知識從少數“聖人”的專屬變為大眾可及的資源,這種平等觀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在當代社會,這種平等觀體現為信息的公開和知識的共享,互聯網的發展使每個人都能便捷地獲取知識,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少,都有學習的機會。這種知識的民主化,正是對孔子“有教無類”理念的繼承與發展,證明“學而知之”的信念能夠打破各種形式的知識壟斷。
“敏以求之”中的“方法”與“態度”同樣重要。孔子的“敏”不僅是勤奮的態度,還包括科學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而時習之”注重實踐的價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提倡向他人學習的謙遜。現代學習方法如思維導圖、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等,都是對這種精神的繼承與發展,它們不僅強調勤奮,更注重效率和效果。例如,思維導圖通過梳理知識的結構和聯係,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項目式學習通過完成實際項目,將知識應用於實踐,這些方法與孔子的“學思結合”“學行結合”一脈相承,證明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跨越時空的智慧。
九、終極意義:求知即存在的方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終極意義,在於將求知視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孔子的一生是求知的一生,從少年時“入太廟每事問”到晚年“韋編三絕”,求知不是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的內容。他的存在價值,通過求知與傳承知識得以體現,正如《周易?乾卦》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持續不斷的求知與實踐,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和實現。
從孔子的竹簡到當代的互聯網,求知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好古敏求”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它告訴我們:知識不是天生的饋贈,而是後天努力的果實;傳統不是前進的障礙,而是創新的根基;勤奮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成長的階梯。無論是翻閱古籍還是瀏覽網頁,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實踐探索,我們都是在延續孔子的求知之路,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好古敏求”。
孔子的求知自白,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了後人的求知之路。當我們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當我們在實驗室反複實驗時,當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反思時,都是在踐行“好古敏求”的精神——不是為了成為全知全能的聖人,而是為了在求知中完善自我;不是為了固守傳統的形式,而是為了從傳統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那被孔子反複摩挲的《尚書》竹簡,雖已泛黃脆弱,卻因無數求知者的觸摸而獲得永恒的生命,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正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財富。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