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語之境:夫子的理性堅守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74章 不語之境:夫子的理性堅守

第174章 不語之境:夫子的理性堅守(2 / 2)

對比“墨家”的“明鬼”思想,更顯“不語神”的理性。墨子《明鬼》篇列舉“杜伯殺周宣王”“莊子儀殺燕簡公”等案例證明鬼神存在,主張“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潔廉,男女之為無彆者,鬼神見之;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見之”,通過鬼神威懾實現“兼愛”;而孔子“不語神”,是相信道德本身的力量——“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無需鬼神加持,這種人文精神使儒家思想更具現實適應性。

五、孔子的不語之道:務實精神的實踐

孔子在祭祀中的“不語神”實踐,細節裡藏著理性。《論語?鄉黨》詳細記載他的祭祀禮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祀時雖表現得“如神在”——站立時“鞠躬如也”,獻祭品時“莫爵,三揖而出”,卻不討論神的有無,隻注重“敬”的態度。

他“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論語?鄉黨》),嚴格遵守齋戒規範:齋戒期間不食葷腥,不飲酒,從正寢搬到外屋居住,以示莊重。但對子貢“夫子之祭,必齋三日,豈非與神溝通?”的疑問,隻說“齋者,精意以享也”《孔子家語?問禮》),強調內心的精誠而非與神對話,把祭祀變成道德自省的過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麵對自然異象的“不語怪”應對,“西狩獲麟”最具代表性。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春秋》),麒麟被視為“仁獸”,“麕身牛尾,一角”《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捕獲被認為是“怪”象,弟子們恐慌:“仁獸出而死,天下將亂乎?”孔子卻“反袂拭麵,涕沾袍”《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不是因“怪”而哭,而是感歎“吾道窮矣”——理想難以實現,他把“怪”象轉化為對自身使命的反思,說“麟者,仁獸也,出非其時而見獲,吾道殆窮矣”《孔子家語?辯物》),這種理性轉化體現了“不語怪”的精髓。

處理暴力事件的“不語力”智慧,在公山不狃召孔子時顯現。季氏家臣公山不狃以費邑叛亂,召孔子前往,孔子“欲往”《論語?陽貨》),並非支持叛亂,而是希望“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通過和平手段在費邑恢複周禮。子路很生氣:“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論語?陽貨》)認為沒必要與亂臣為伍。

孔子最終因“道不同”而放棄,他派人對公山不狃說:“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子之亂,非吾誌也。”《孔子家語?陽貨》)這種權衡展現了對“不語力”的堅守——可以利用機會,卻不能與暴力同流合汙。

還有一次,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三日不朝”《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失望離去,弟子們說“齊人以女樂惑魯,是不仁也”,孔子卻“不議齊之過”《孔子家語?子路初見》),隻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把批判轉向人性的普遍弱點,而非渲染季氏的荒淫。

六、曆史回響:不語精神的傳承譜係

荀子的“製天命而用之”,發展“不語怪神”的理性。《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徹底否定“怪力亂神”的作用——“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把“怪”視為罕見的自然現象。

他主張“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將孔子的“不語”發展為主動利用自然規律——“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種唯物思想是對“不語怪神”的深化,讓理性從“不討論”走向“主動利用”。

王充的“疾虛妄”,批判“怪力亂神”的迷信。《論衡?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否認鬼神存在——“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把鬼解釋為心理幻覺;《論衡?雷虛》批判“雷為天怒”的說法,認為“雷者,火也”,通過觀察“當雷之時,電光時見,大若火之耀”“中雷而死,皮膚灼燋”,證明雷是自然現象,用科學解釋破除迷信。

他還批判“讖緯”——“讖書秘文,遠見未然,空虛暗昧,豫睹未有”《論衡?實知》),這種批判精神與孔子“不語怪神”一脈相承,隻是孔子“不語”,王充“批判”,態度更激進。

範縝的“神滅論”,繼承“不語神”的理性。南朝佛教盛行,“神不滅論”認為靈魂可以轉世,範縝針對此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神滅論》),用“刃利之喻”說明“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刃;形之於用,猶刃之於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刃,舍刃無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這種觀點雖比孔子激進孔子“存而不論”,範縝“明確否定”),卻延續了“重人輕神”的傳統,是“不語神”在宗教盛行時代的回響,梁武帝發動六十餘士反駁,仍無法撼動其邏輯,可見理性的力量。

七、不語之道的當代價值:理性與信仰的平衡

“不語怪力亂神”對科學精神的啟示,在“偽科學”辨析中鮮明體現。現代科學強調“可證偽性”——無法被證明為假的理論如“鬼神存在”)不屬於科學,對無法驗證的“怪力亂神”保持警惕,與孔子“不語”精神一致。

如對“水變油”“永動機”等偽科學,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其不可能;對“星座決定命運”“算命預測未來”等迷信,通過統計分析顯示其無依據。這種理性態度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正如孔子專注於“人間事務”,科學家專注於“自然規律”,都體現務實精神——與其空談超自然,不如探索可驗證的真理。

“不語亂”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在法治建設中顯現。當代法治建設強調“程序正義”,反對“以力亂法”——即使目的正當,也不能用暴力手段,與孔子“不語亂”的秩序追求相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昆山反殺案”的處理很典型:於海明被劉海龍持刀攻擊,奪刀反擊致其死亡,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既懲罰了不法侵害,又維護了法律秩序,避免了“以暴製暴”的“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擊黑惡勢力,通過法律程序而非暴力手段,重建社會秩序,正如孔子“克己複禮”,現代社會通過法治重建秩序。

“不語神”對宗教與世俗的平衡,在“政教分離”中體現。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為處理宗教與世俗關係提供借鑒: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如“祭如在”),卻不將宗教淩駕於世俗事務之上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中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宗教活動不得乾預行政、司法、教育,這種“政教分離”的智慧,與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務實精神一致,確保社會治理基於現實而非神學,正如醫院救死扶傷依靠醫學而非祈禱,學校教育傳授知識而非教義。

八、曆史人物的不語實踐:理性精神的生動例證

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踐行“不語怪神”。《史記》雖記載“黃帝乘龍升天”“禹娶塗山氏,化為石”等傳說,卻在《天官書》中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將重點放在天文曆法的科學觀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製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鬥”,描述北鬥星的運行規律;對“河伯娶婦”等迷信,通過“西門豹治鄴”的故事予以批判,西門豹“投巫河中”“發民鑿十二渠”,用實際行動破除迷信,這種“述而有辨”的態度,繼承了孔子“不語怪神”的理性。

沈括的“格物致知”,體現“不語怪力”。《夢溪筆談》記載磁石指南“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不做神秘解讀,而是記錄現象;解釋海市蜃樓“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驛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問本處父老,雲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曆曆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通過多地觀察推測其科學成因,這種實證精神是“不語怪力”的宋代詮釋。

顧炎武的“經世致用”,延續“不語亂神”。《日知錄》關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現實問題,對“讖緯迷信”隻字不提;遊曆各地時“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顧炎武傳》),在山東考察水利,“自章丘至濟陽,往來諸水,疏其淤塞”,在陝西研究邊防,“遍曆關塞,謂‘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與他省不同’”,注重實地考察而非空談玄虛。

他反對“空談性命”的理學,主張“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日知錄?文須有益於天下》),這種務實學風與孔子“不語亂神”一脈相承,都是把學問紮根於現實土壤。

九、不語之境的終極意義:人文精神的覺醒

“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終極意義,是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坐標。孔子將目光從超自然、暴力、亂象轉向人間倫理,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這種人文精神使儒家思想區彆於宗教和迷信,成為關注現實人生的哲學。

從孔子的不語到當代的人文主義,精神內核始終不變:重視人的價值——“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相信理性的力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追求秩序與和諧——“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不語怪”是對自然的理性認知——承認“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規律,不將自然神秘化;“不語力”是對暴力的價值否定——“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醜上》);“不語亂”是對秩序的永恒追求——“克己複禮”以重建和諧;“不語神”是對人的主體確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的價值優先於死的奧秘。

這種精神提醒我們:與其討論超驗的神秘怪、神),不如改善現實的生活——解決溫飽、治療疾病、普及教育;與其依賴暴力的強製力),不如踐行道德的感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其渲染亂象的刺激亂),不如參與秩序的重建——遵守規則、維護公正。

孔子的“不語”不是空白,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空間。當他翻過記載“怪力亂神”的竹簡,當他在祭祀中專注於內心的恭敬,當他麵對亂象仍堅持“克己複禮”,都是在為文明劃定理性的邊界——在這片邊界內,人不是神的奴仆,不是暴力的工具,而是秩序的創造者和道德的實踐者。

正如那盞照亮《詩經》竹簡的油燈,光芒雖弱,卻足以驅散愚昧的迷霧。從春秋到當代,這束光始終指引著文明的方向:關注人間,相信理性,追求和諧,這便是孔子“不語”背後的千言萬語。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