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膽大心細,又需通曉兵事,更要有臨機應變之能。
就在李世民沉吟之際,台下的杜如晦見李世民才安排戶部和工部共同籌措糧草物資,卻遲遲未定押運人選,便知道李世民仍在權衡人選。
做官做到右仆射,已經是大唐文官的頂峰。
到了這個位置,幾乎已經升無可升。
除了為了博得文官的最高榮譽——“文正”。
就是為了施展心中抱負和為君分憂。
而像杜如晦這樣的肱骨之臣,自然更願為君分憂。
他略一沉吟,上前一步,就欲要舉薦左驍衛將軍郭敬,郭孝恪。
此人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徐世績把守黎陽。歸降大唐後,被授宋州刺史、陽翟公。
陛下還是秦王時,東征洛陽,郭孝恪獻上\"固守虎牢、屯軍汜水\"之策,助陛下大破竇建德。
此人不僅擅長長途奔襲,更善統籌糧草,實乃不二人選。
若命他為主將,必能護北疆糧道周全。
想到這裡,杜如晦正欲開口。
卻見太子李承乾已經搶先出列,說出了一句讓眾臣嘩然的話來。
“陛下,兒臣李承乾不才,也想為北伐略儘綿薄之力,懇請父皇允準兒臣押運糧草北上!”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一時間文臣武將們交頭接耳,猶如菜市場一般熱鬨。
連李世民都猛地從龍椅上起身,驚聲道:“胡鬨!你知道如今的朔方是何等凶險?豈是你能去的地方!”
“陛下所言極是!太子乃國之儲君,萬不可輕涉險地!”
李世民話音未落,作為親舅舅的長孫無忌,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快步出列,神色凝重道:“陛下!太子身份尊貴,關乎國本,若有閃失,大唐江山社稷如何是好?押運糧草之事,風險重重,突厥人狡詐凶殘,斷不可讓太子以身犯險!”
說著,他轉身麵向李承乾,語重心長道。
“太子殿下,您肩負著大唐的未來,留在長安,協助陛下處理朝政,同樣是為北伐出力,何必親身涉險?”
麵對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勸阻,沒有想到李承乾非但沒有被動搖,反而更加堅定。
他挺直腰板,目光炯炯地看了一眼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道,接著又朝在場的王公大臣拱手行禮道。
“父皇與諸位王公大臣明鑒!北疆戰事膠著,糧草乃是決勝關鍵。孤雖不才,卻也研習兵法十載,曾隨李靖將軍觀摩軍陣,亦熟知各地山川險要。更何況,此次押運路線,皆在我大唐境內,更是有諸多護衛大軍隨行,必能將糧草安然送達。”
李承乾聲音鏗鏘有力,“更何況,比孤還小的燕王李恪,在一年前,就在朔方領兵作戰。孤卻從未親臨戰陣。此次押運糧草,正是曆練的好機會,況且......\"
\"況且什麼?\"李世民眉頭緊鎖。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麵色各異的群臣,“再者,兒臣若能親擔此任,既能鼓舞前線將士士氣,亦可讓百姓見我大唐君臣一心,共禦外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