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李承乾提及到前線將士,與大唐百姓。
原本也想在未來儲君麵前,刷一波存在感,準備出列勸阻的大臣。
紛紛改變了主意,停下了想要出列的腳步...
畢竟,此時如果站出來反對,就是與軍心民意相悖,與太子的決心作對。
一時間,滿朝文武麵麵相覷,殿內一時寂靜無聲。
台下的房玄齡,看到一臉堅毅,誓要押運糧草北上的李承乾。
稍微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太子李承乾,如此堅持的用意。
因為此舉,既有為君分憂的赤誠,亦有在朝野樹立威望的契機。
畢竟儲君之位雖尊,卻需軍功與政績傍身,方能震懾宗室、收服人心。
這次朝議,先是有節製北伐所有兵馬的代國公李靖,千裡發信,建議燕王李恪及其手底下的燕王衛,參與此次北伐,以此打破大唐與突厥長時間的對峙。
後有河間郡王李孝恭大力舉薦讚同。
儘管,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是一些簡單的戰功和政績,能夠輕易撼動。
年輕氣盛的太子李承乾,顯然還不明白這些道理。
加上年前賑災的失誤,一定程度上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定的陰影。
要知道,燕王李恪在此之前,憑借一己之力,協助缺糧的朝廷,解了關中的旱災和蝗災。
對比之下,他拿著朝廷的糧草,竟然將賑災之事辦得一團糟。
在辦事能力上,就顯得稍遜一籌。
儘管沒有人會在明麵上,拿出來與李恪對比。
但是在他自己心中,卻始終耿耿於懷。
如今大唐北伐突厥,在軍事上,李承乾也不敢說他的謀略能勝過李恪。
但押運糧草這等事,且說不需要親臨一線戰場,隻需統籌調度得當,便能穩操勝券。
再則,其實李承乾在心裡,對於上戰場,非但沒有害怕,甚至還有些躍躍欲試。
在他看來,現在的突厥已經有些日暮西山了。
不然,為什麼李恪靠著一些臨時招來的山賊土匪,組成的燕王衛,會一而再的擊敗突厥騎兵,立下戰功?
如果此次由他要送糧草,為了他的安全,除了父皇李世民定會選派久經沙場的悍將隨行,以及精銳部隊護衛外。
要知道,身為太子的他,可不僅僅隻有一套東宮衙署和屬官班底。
在軍事上,還統領著東宮六衛率。
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比起李恪那些隻有三千人親王衛,不可同日而語。
東宮六衛率的所有兵馬,幾乎都是從邊軍精銳中抽調出來組建而成的。
雖然久在長安城疏於訓練,可真到了戰場上,仍然是一支勁旅!
再則,唐軍一衛所的兵力在五千人馬左右,東宮六衛率的編製,在名義上有三萬多人。
雖說,這其中也有一部分被裁撤的人馬,也有一些人馬輪換戍邊。
加上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這個前車之鑒。
李世民也不允許太子李承乾手上擁有過多的兵馬,以免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但李承乾的東宮仍然掌握著大約五千左右的精銳,且皆是能征善戰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