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他為何執著於運送糧草的底氣所在,也是他重樹威信的大好時機。
在他看來,李恪能憑烏合之眾建功立業,他手握虎狼之師,何愁不能一鳴驚人?
相比較於其他大臣的忌諱,長孫無忌這個舅舅,可不希望自己妹妹的兒子,他未來的靠山涉險。
隻見他快步出列,神色凝重對著李世民道。
\"陛下,太子勇氣可嘉,然儲君之身係天下安危,戰場之上,又是刀劍無眼,暗箭難防之地,豈可輕涉險地?若有不測,臣等萬死難辭其咎!\"
聽到長孫無忌反對,李承乾心中大急,向前一步,大聲道。
“吏部尚書,此言差矣!孤身為太子,若連押運糧草都畏縮不前,日後如何執掌大唐江山?”
說完,他轉頭望向李世民,目光中滿是不甘與急切。
“陛下,當年您十八歲便領兵起義,如今北疆將士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奮戰,兒臣身為儲君,若連押運糧草都不敢擔當,他日又何以為萬民之主?”
此時的大唐江山初定,血氣與勇武正值鼎盛之時,朝堂上下皆崇尚開疆拓土的豪邁之風。
李承乾這番話如重錘敲在眾臣心間,不說那些武將,就是一些文臣眼中,也都燃起了讚同的火苗。
之前,在賑災上對李承乾有些不滿的文臣,此刻也不禁暗暗點頭——太子能有這般銳意進取的膽魄,倒不失為儲君風範。
侍中王珪率更是出列,撫須朗聲道。
“陛下,太子所言極是。昔年漢高祖親征英布,雖有風險,卻大振軍心。今太子願效法先賢,此等膽識,正可為大唐臣民表率!”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為之一變。
一旁的房玄齡也是心中暗驚,他沒想到太子竟有這般魄力。
他深知太子此舉既有為君分憂的赤誠,亦暗藏鋒芒——若能順利完成押運,太子在朝堂與軍中的威望必將水漲船高。
但事關儲君安危,他不得不諫:“陛下,太子有心為國效力,此乃社稷之福。然儲君之重,關乎社稷根本,還請陛下三思!”
“房卿所言固然有理。”
隻是,還不等李世民回應,李承乾轉向房玄齡,目光誠懇道。
“但此次押運,既要統籌調度,又需應對突發狀況,以孤太子身份,沿途州府必不敢懈怠,糧草轉運效率也能大大提升,從長遠來看,孤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台下眾臣聞言,眼中都閃過一絲讚許。
任他們也沒想到,太子不僅膽識過人,思慮竟也如此周全。
魏征捋著胡須,沉思片刻後出列道。
“陛下,太子既有此決心,臣以為可令太子為押運主帥,另選得力將領為副帥,再派戶部、工部官員隨行,確保諸事穩妥。如此既能遂太子報國之心,亦可保押運萬無一失。”
李世民本就是在戰馬上打下江山的君主,也是在戰陣中殺出來的帝王。
他深知,一個儲君若不經磨練,終究是差了些意思。
再加上有這麼多精兵強將的保護,若這樣還出現意外。
那就隻能說明李承乾在軍事上沒什麼天賦。
見太子如此堅持,又有魏征這般諫臣出言支持,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
\"好!朕準了。命太子李承乾為押運使,全權負責此次的糧草押運。\"
李承乾大喜過望,重重叩首:“兒臣謹遵父皇旨意!若不能護得糧草周全,甘願受軍法處置!”
李世民並未理會李承乾這句信誓旦旦的保證,而是將目光轉向房玄齡和杜如晦一眾重臣。
“既然押運糧草的主帥確定了,不知道諸位對副將的人選可有什麼舉薦?”